高文强
来源:互联网

高文强,1969年生,湖北孝感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并兼任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佛教文化等方向研究。

正文

高文强:1969年生,湖北孝感人。2004年6月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工作。曾于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任韩国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佛教文化等方向研究。

论文

1.《简析玄言诗的缘境特征》,《学术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2.《通变辨义》,《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2000年;

3.《东晋诗歌哲理化思潮探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回归与超越》,《文艺报》159期,2002年10月26日;

5.《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6.《言不尽意论的现代诠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论诗缘情说的现代误读》,《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20世纪佛教与六朝文学批评研究述略》,《零院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9.《试论佛教论争对刘折衷方法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0.《论萧统文学批评折衷意识的佛学背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论永明士人对尚俗审美观之接受与佛教之关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2005年12月;

12.《佛学东渐对诗歌声病观念及规则的影响》,《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13.《论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入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10年10月出版;

14.《东晋南朝士人与佛教之关系浅析》,《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5.《从生成语境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理限度》,《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6.《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述评》,《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17.《南朝士人群体与佛教关系演化之特征》,《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东晋诗歌哲理化的三个层次》,《阳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19.《老子“味”范畴的哲学内涵之生成及其流变》,《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20.《晋宋之际士人新变文化心态的佛学背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1.《失语·转换·正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6辑,2008年8月;

22.《老子“反”范畴的哲学内涵之生成及其流变》,《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

23.《老子“反”范畴的文论意蕴》,《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24.《古代文论三十年:转型与新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5.《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26.《学会从生活细微处反思人生——<一臂之力的伟大>赏析》,《写作》2008年第12期;

27.《横看成岭侧成峰:“<金刚经>多学科学术对话”会议述评》,《正信》2008年第12期;

28.《老子“道”范畴的文论意蕴》,《殷都学刊》2009年第1期;

29.《老子“自然”范畴的文论意蕴》,《信阳师范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30.《佛学东渐对宋齐士庶等级矛盾的冲击与消解》,(韩国)《东亚人文学》第15辑,2009年6月30日;

31.《老子“味”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华中学术》(第1辑),2009年10月;

32.《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六朝佛教与文学批评研究》,(韩国)《中国语文学》第54辑,2009年12月;

33.《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

34.《文艺生产要有的放矢》,《人民日报》2011-1-11;

35.《晋宋之际佛学社会化原因初探》,《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1期;

36.《龙学百年的回顾与反思》,《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

37.《近十年(2000-2009)六朝佛教与文学批评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8.《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学之差异性》,《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9.《永明文人佛教实践考论》,(韩国)《东亚人文学》第21辑,2012年4月;

40.《试论文化产品评价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张力》,《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

41.《从“自主式”到“参与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初探》,《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2),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42.《汉语国际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之反思》,(韩国)《东亚人文学》第22辑,2012年8月;

43.《论佛学影响六朝文学的三个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44.《佛学东渐与宋齐文学观念的雅俗嬗变》,《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

45.《论审美文化产品评价元素的内在张力》,《汉江论坛》2013年第10期;

46.《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审美特征分析》,《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5期;

47.《从<文心雕龙>的传播看刘勰身份定位的嬗变》,《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48.《新时期以来湖北获奖文学作品的定量分析》,《文艺新观察》2014年第1期;

49.《论永明文人的佛教实践》,《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50.《“自然”:作为道家文化关键词之生成流变及影响》,《理论与当代》2014年第5期;

51.《中国文论形式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评<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西部学刊》2014年第6期;

52.《“批评意象”议》,《中国文论》(第一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4年9月;

53.《“道”:作为道家文化关键词之生成与流变》,《文化关键词研究》(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著作

专著:

1.《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二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老子>卷:道法自然》,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主参编:

1.《中国文化概论》,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大学美学》,参编,高教社2007年;

3.《中国文学批评史》,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中国文学批评史》,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

5.《百年龙学的会通与适变》,第二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文化关键词研究》(第1辑),第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

项目

主持:

1. 佛教与中国文学,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项目,2005-2007;

2. 《老子》中的文论关键词,武汉大学重点研究中心项目,2005-2007;

3. “文艺美学”教学资料的电子化及其应用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7-2009;

4. 东晋南梁文人接受佛教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2007-2010;

5. 佛教文化,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项目,2008-2011;

6. 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8-2010;

7. 佛理禅思与中国文论的诗性精神,武汉大学“211”工程项目,2008-2012;

8. 韩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述评,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沿追踪计划项目,2010-2011;

9. 佛经中的文论关键词研究,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0-2013;

10. 黄鹤楼诗歌研究,2014年度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2014-2015。

11. 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4-2017;

12. 佛学东渐与六朝文学思潮的嬗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4-2017;

参与:

1.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2017;

2. 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2017。

奖励

1. 2006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2007年《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 2008年获武汉大学优秀班级导师称号;

4. 2009年《中国文化概论》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5.2014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

6.2014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7.2015年《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8.2015年“佛教文化”课程获评“武汉大学精品基础通识课程”。

参考资料 >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