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绶(1876年-1929年),字明权,号竟存,别号劲梣,湖南浏阳县达浒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新闻出版人、诗人,孔子第七十一世孙。
1910年冬,他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他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提倡学生自治和自助,创办技能会(即一师学友会)。因发表反袁檄文,逃亡日本。于1914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16年9月,他复任一师校长,聘徐特立、杨昌济等任教员,以“明耻”为校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张敬尧据湘后,孔昭绶于1918年9月再度被迫辞职。1922年5月当选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后任中华民国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国民政府考试制度编撰等职。1929年病逝于南京。1951年,在他家中发现他亲自撰写的《一师校志》,同时还发现毛泽东当年曾亲笔书写过的一本《学友会记事录》和两本《夜学日志》。
1915年,毛泽东欲退学,孔昭绶没有严厉地批评,只是希望毛泽东再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他带领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育革新,废除了很多陈旧校规,也推出了新型的教学观念。这些改革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毛泽东重拾信心,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在孔昭绶所采取的革新举措中,他支持毛泽东组建湖南一师学生志愿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史中,有一段话这样评价他:“顺应新文化运动的潮流,运用在国外考察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发展了一师的民主教育,并使之章程化、制度化,对一师建设有着卓著的贡献,是继谭延闿以后在一师最有影响、最有作为的第二个校长。”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孔昭绶,浏阳县达浒人,清光绪二年(1876)生。他以秀才身份被保送入湖南优级师范。1910年冬,他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于1914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13年,孔昭绶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遵循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法令,倡导学生自治、自动,创设技能会,促使学用结合。“二次革命”时,他发表“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的罪恶。袁党湘督汤芗铭派兵包围一师,捉拿孔昭绶。他在办公室顺手系上工作围裙,两手抹上油墨,假装低头油印,躲过围捕,后化装离校东渡日本。
1916年夏回国,正值刘人熙主持湖南政务,他再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提出“有治人然后有治法,然无治法未必无治人”的办学观点。延聘了学有专长、思想进步的徐特立、杨昌济等人为教员,坚持教育革新,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鉴于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他深感应以“明耻教战”激励国人,故提出“知耻”作为校训,并发表长篇演说。后西南军阀张敬尧督湘,大肆摧残教育事业,1918年9月,他托病辞职。
1922年,孔昭绶当选为湖南省议会议员、副议长。次年(1923年)秋,湖南爆发谭延闿、赵恒惕战争,他返回浏阳达浒,不久赴西北调查垦务。冯玉祥聘请他主办辅治讲习所,兼办《西北报汇》,后历任北伐战地政务视察员、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谋、豫陕甘三省考核院考核官、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考试制度史编撰官。1929年,孔昭绶病逝于南京。1951年,在他家中发现他亲自撰写的《一师校志》,同时还发现毛泽东当年曾亲笔书写过的一本《学友会记事录》和两本《夜学日志》。
人物轶事
开明校长
毛泽东少年时代阅历丰富,在走出韶山之前,他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同时也通过读书学习饱览群书开阔视野。1915年在一师读书学习期间,毛泽东越来越不满足于课本学习所带给自己的知识,他对一些多而杂的课程及繁琐的校规很不满意,于是打算退学,遂向刚接任校长不久的孔昭绶先生提出了退学申请。他曾给朋友写信:“我真是不愿意在学校学习了,希望你回来,我们组织个团体,自己学习。我昨天晚上曾三次到校长那里要求退学。”
孔昭绶本身对毛泽东的才气和能力都十分看重,在问明原委后没有批准他的申请,也没有严厉地批评,只是希望毛泽东再观察、等待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育革新,废除了很多的陈旧校规,也推出了新型的教学观念。这些改革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重拾信心,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同时,他也想出了用“征友”这个方法来强化学习交流、增长见识,他通过到图书馆看书、听讲座来加强自修,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生志愿军
在孔昭绶所采取的革新举措中,与毛泽东关系最密切的是组建湖南一师学生志愿军。1916年10月,学校贴出成立学生志愿军的布告后,学生们踊跃报名,毛泽东也积极报名参加。学校把报名的学生编成一个营,营下设两个连,每一连有3排,每排3班,每班14人,共计269人。学生志愿军除在课内学习军事常识外,还在课外进行军训,学习基本的军事技能。孔昭绶亲任学生志愿军“总指挥”,总指挥部设纠察员,由学监担任,负责总指挥交办的有关志愿军的一切事务。营长、副营长由兵式操教师担任,营以下的连、排、班长由学生充当。刚开始,毛泽东被孔昭绶任命为营部的上士文书,负责传递上级命令,担任本营一切文牍事务。第二年,因在袭击溃兵的战斗中指挥有功,毛泽东被提升为第一连连长。
那是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期间,由北洋军阀政府派往湖南镇压护法运动的军阀傅良佐,被桂系军队打败,他带着残兵败卒逃出长沙,向湖北方向溃退。而桂军还在衡山、湘乡一带,长沙成为一座空城,只有少数的地方警察维持秩序。11月18日,增援傅良佐的北洋军某混成旅之一部3000多人,由株洲、湘潭一线沿铁路向长沙撤退,已经到了距离湖南“一师”不远的猴子石一带。消息传到学校,全校顿时陷入紧张慌乱的状态之中,校方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毛泽东反对撤离,他提出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志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
毛泽东亲自带人去打探敌情,了解到北洋溃兵完全陷入饥饿、疲劳之中,犹如惊弓之鸟,战斗力基本丧失。于是,经过精心策划,毛泽东指挥学生志愿军对溃兵进行袭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将他们全部缴械,使长沙城避免了一场兵祸。毛泽东的胆识和才能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称赞,校长孔昭绶鉴于毛泽东的非凡表现,提升他为一连连长。对毛泽东来说,这件事是他平生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
1918年春,南北军阀之间再次发生战争,张敬尧的军队侵入长沙。在这次战乱中,孔昭绶授权毛泽东以学生志愿军为基础组织警备队,毛泽东担任警备队队长,负责护卫学校。毛泽东带领警备队日夜巡逻,严密地保卫着学校,使学校仍能照常上课。为了纪念这件事,孔昭绶特命摄影留念,并在照片上题写:“戊午上期,本校教职员学生弦歌不辍,几不知有兵祸云。”这张照片作为毛泽东当年带领学生志愿军护校的见证,至今还陈列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
相关作品
他撰写了《一师校志》。
历史评价
顺应新文化运动的潮流,运用在国外考察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发展了一师的民主教育,并使之章程化、制度化……对一师建设有着卓著的贡献,是继谭延闿以后在一师最有影响最有作为的第二个校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评)
我们说一师是一所好学校,有一批好老师,还有孔校长,他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在第一师范两次任校长,为学校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第二次任校长时,改组学友会,开办工人夜校,创设学生志愿军,实行修学旅行等改革。我们从事学友会、新民学会、工人夜校、农村调查活动,都是孔校长这些教育改革后的产物。(毛泽东评)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
青年毛泽东与蔡和森戏改天心阁对联丨城南说旧事·古阁话天心(十一).微信公众平台.2025-09-12
毛泽东在岳麓山的“新村梦”.百家号.2025-09-12
好书·书摘 | 《南社社友图像集》:重温南社故事.微信公众号.2025-09-12
恰同学少年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