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加兰邦(印地语:नागालैण्ड,拉丁字母转写:Nāgāland,英语:Nagaland),成立于1963年12月1日,是印度联邦第16个邦。该邦西邻阿萨姆邦,东邻缅甸,北邻中国藏南地区和阿萨姆邦部分地区,南邻曼尼普尔邦。该邦由七个行政区组成,居住着16个主要部落和其他小部落。每个部落在习俗、语言和服饰方面都各具特色。那加兰邦的面积为1.6579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人口为206.3万。
那加兰邦位于印度东北部的丘陵和山区,属季风气候(干湿季),年平均降雨量在1800至2500毫米之间。“那加”起源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属蒙古人种,多从东南部迁徙至那加山区并定居。1215年,苏卡帕率部在阿萨姆邦击败阻拦的那加人;1228年至1838年,阿洪姆王国40位国王中16位曾与那加人冲突,阿洪姆人通过多种方式维系和平。1832年,英军进入昂加米那加人领地引发冲突;1835年至1851年间,英国人向那加山发起了十次军事远征;1850年打响第一次英-科诺玛战役;“不干涉政策”失败后,1866年,设“那加山”行政区,1874年将昂加米那加人领地纳入管辖,1878年迁行政总部至科希马;1879年,驻科希马的英国政治专员达曼特遇袭身亡,英军反击并于1880年平定科诺玛等地;1914年设“东北边境特区”。
1918年,“那加俱乐部”成立;1929年,该俱乐部向英国“西蒙委员会”提交备忘录,请求在英国退出印度后,给予那加人自决权。印度独立后,1954年,将那加兰邦划分为六个边境分区;1961年,该地区更名为“那加兰”,1963年12月1日,那加兰正式成为印度第16个邦,成立初下辖原三个行政区。2004年10月,流血事件在那加兰邦爆发,造成26人死亡,86人受伤。2017年初,因宣布在市政选举中为女性保留33%的席位,那加兰邦陷入了民间骚乱和抗议活动。2021年12月4日,印度陆军的一支部队在那加兰邦杀害了六名平民劳工。随后的暴力事件中,又有八名平民和一名士兵丧生。
那加兰邦经济主要以林业和农业为基础,拥有大理石、装饰石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但这些矿产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勘探和开发。2022-23年度,那加兰邦的经济总量为3622亿印度卢比。农业仍然是那加兰邦经济的支柱,为超过60%的人口提供生计。那加兰邦被称为“节日之乡”,拥有众多部落节日。那加兰邦所有部落都拥有自己的节日,他们视这些节日为神圣之物,参与庆典是每个成员的义务。各部落会以仪式和音乐,庆祝季节性节日。那加兰邦的乐器反映了其部落遗产和文化根基。塔提琴、姆拉邦琴、杰姆吉琴等乐器采用竹子、木材和兽皮等天然材料制成,用于伴奏民俗音乐和仪式。
词源
由于缺乏书面历史记载,仅有口头传说、民歌与民间故事留存,那加人的古代历史脉络较为模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及其他领域学者就那加人的起源提出了诸多理论,但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明确答案。
起初,那加人并不自称为“那加”,这一名称是由外来者赋予的。“那加”是一个定义较为宽泛重武器,涵盖印度东北部与缅甸西部的多个原住民群体。在印度境内,那加人主要分布在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的4个县、阿萨姆邦邦的1个县以及中国藏南地区的2个县。此外,缅甸(Burma)西部也居住着大量那加人。
“那加”一词的确切起源尚无定论,学界对其来源存在多种观点:
1、早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一世(Ptolemy)时代,那加人就已具备某种共同特征,使其能够被识别为一个群体(尽管该群体内部包含不同部落与亚部落)。希腊学者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其著作《地理学》(Geographia)中,将那加人居住的区域称为“Nagalogoi”,意为“赤身者之地”。
2、部分学者认为,“那加”一词可能源自一些部落语言中的“NOK”或“NOKA”,这两个词均表示“民众”或“人们”。
3、源自缅甸语“NAKA”,意为“耳垂穿孔的人”:在缅甸克钦人(Kachins)所使用的克钦语中,“No”表示“穿孔”或“在……上打洞”。耳垂穿孔是那加各部落中普遍存在的习俗。
4、源自阿萨姆语“noga”,意为“赤裸的”。
5、源自梵语“Nag”(意为“蛇”):但有学者反驳这一说法,因为那加人并无蛇崇拜习俗,也不存在与蛇相关的传统。
6、同样源自梵语“NANGA”,意为“赤裸的”。
7、据巴特勒上尉(Captain J. Butler)所述,“那加”一词源自孟加拉语“Nangla”或印地语“Nanga”,含义为“赤裸的、未开化的、野蛮的”。
8、维里尔・埃尔温(Verrier Elwin)认为,“那加”最有可能源自某些藏缅语族语言中的“Nok”,该词意为“人们”。
9、据J.H.赫顿博士(Dr. J.H.Hutton)研究,“那加”源自阿萨姆语“Nanga”:赫顿指出,阿萨姆方言有将字母“a”发成“o”的典型特征,且由于第二个“n”是鼻音,“Nanga”会被读作“Noga”,进而演变为“Naga”。
那加人并无关于自身起源及迁徙至当前居住地路线的书面历史记录。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那加人是从东南亚地区穿越印缅边境,迁徙至那加丘陵地带的。据A.J.莫法特・米尔斯(Mills A.J. Moffatt)在1854年《阿萨姆邦报告》中的记载,英国人首次与那加人接触是在1832年——当时詹金斯上尉(Captain Jenkins)与潘伯顿(Pamberton)率领700名士兵及800名苦力(或搬运工,负责搬运行李与物资)穿越那加丘陵,试图开辟一条从曼尼普尔邦通往阿萨姆邦邦的路线。
历史沿革
那加族由来
“那加”是一个统称,涵盖多个部落。那加人是与现今印度东北部和缅甸西北部相关的多个族群。这些部落拥有相似的文化和传统,构成了印度那加兰邦和缅甸那加自治区的大多数人口;在印度的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和中国藏南地区;以及缅甸的实皆省和克钦邦,也拥有大量人口。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除了口头传说、民俗音乐和民间故事外,那加人的古代历史尚不明确。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那加起源的理论。但迄今为止,尚无“绝对”的答案。然而,普遍认为那加人属于蒙古人种,大多数那加人从东南部经印缅边境迁徙到那加山区。不同的那加部落在不同时期迁徙,最终定居于现今印度东北地区部。有几个那加部落居住在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中国藏南地区和缅甸。
迁徙时期
不同的学者基于那加的艺术、物质文化、语言和习俗,提出了将那加与西藏自治区、中国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联系起来的理论。那加兰邦和加里曼丹岛的原住民有着相似的传统狩猎方式和梯田耕作系统。另一方面,那加织布的腰带织布机和服饰上的刺绣也与印尼服饰上的相似。
那加人通过口头传说流传着多种关于迁徙与定居的说法,这些传说大多由外国学者记录下来:
部分学者依据体质特征与文化特点,将那加人归为“印度尼西亚人种”——这类人种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此外,那加人还与亚洲大陆以外的人群存在相似性,例如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Dayaks)与卡扬人(Kanyans)、苏门答腊岛的阿塔克人(Aattacks)、菲律宾的伊哥洛人(Igorots)及其他族群,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部分原住民。
尽管关于那加人的书面资料并未明确记载他们迁入那加丘陵的具体时间、确切发源地及迁徙原因,但人们普遍认为,那加人在公元元年之前就已进入那加丘陵。此外,那加人的迁徙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在数个世纪中以不同群体的形式持续进行。这一点也可从口头资料、民间传说及其他传奇记载中得到印证——这些资料表明,并非所有那加部落都是在那加丘陵内部分化形成的。
迁徙路线
那加人迁往如今聚居地的确切路线尚无定论,但关于那加人迁入那加丘陵的路线,主要存在两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那加人是在从中国出发、经由喜马拉雅山脉区域向东南亚迁徙的过程中,在那加丘陵定居下来的。这条迁徙路线从喜马拉雅地区延伸而下,途经帕特凯山脉、阿拉干山脉与班达群岛,最终可抵达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按照这一说法,那加人在前往东南亚的途中选择在那加丘陵定居,而其他部落则继续向南迁徙,最终抵达东南亚地区。
另一种理论认为,那加人是从东南亚向北迁徙的。J.H.赫顿指出,除卡查那加人外,所有那加部落的传统说法均指向其起源于南方。这些发现表明,那加人属于蒙古人种,在公元元年之前就已从中国迁徙而来。
口头资料与传统习俗为“那加人源自东南亚”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从那加人喜爱将贝壳与海螺壳用作饰品及衣物装饰这一习惯来看,人们推测那加人曾在海边定居。此外,有观点认为,那加人的木鼓与太平洋岛屿的独木舟也存在一定关联。
“那加人必定来自沿海地区,或至少曾见过某些岛屿与海洋——这一假说可通过那加人的生活方式及如今许多那加村落仍在使用的饰品得到印证。由于长期未受外界干扰,那加人至今仍保留着极为古老的文化传统。他们喜爱用贝壳美化衣物,将海螺壳视作珍贵饰品;此外,那加人的诸多习俗与生活方式,与加里曼丹岛、沙捞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区偏远地带的居民高度相似。这些事实表明,即便他们的远古聚居地不在某座岛屿上,也必定靠近海洋。”
综合现有资料与理论来看,无论那加人的起源地何在、迁徙路线如何,学界普遍认为:那加人属于蒙古人种;大多数那加人从东南亚出发,穿越印缅边境迁入那加丘陵;不同那加部落的迁徙时间各异,最终均在如今印度东北部地区定居。
不同迁徙传说
从口头民间故事与传说来看,不同那加部落有着各自的迁徙叙事:
从口头资料可知,许多那加部落将其起源追溯至那加兰邦的凯扎肯诺马与曼尼普尔邦的迈赫尔。包括昂加米人、查克桑人、毛奥人、马拉姆人、因普伊人、波丘里人、普迈人、伦格马人、坦加尔人以及泽良容人、泽梅人与梁梅人在内的多个那加部落,均认可“迈赫尔迁徙路线”。
阿洪姆王国时期
约在1215年,苏卡帕率领9000名步兵、300名骑兵及两头大象,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毛隆。此后13年间,他在帕特凯山区辗转,期间曾多次突袭那加村落。1228年,苏卡帕抵达上阿萨姆邦邦东北部边境的坎姜。从其远征路线来看,苏卡帕似乎沿陆路从中国出发,途经云南省、上缅甸与阿萨姆邦进入印度。苏卡帕一跨过坎姜河、抵达农尼亚恩湖,就有部分那加人试图阻拦其前进,但均被他击败。苏卡帕战胜该地区势力的那加人后,产生了震慑力,周边其他那加人群体纷纷选择归顺。
阿洪姆人与那加人的另一冲突发生在苏森法(Susenpha,1439-1488年在位)统治时期。苏法克法有两个儿子,其中苏森法为提帕姆公主所生。1439年,苏法克法去世后,苏森法继承王位。在位期间,唐舒村的那加人发动叛乱,苏森法亲率军队征讨,双方在班鲁克山展开激战。苏森法亲自领兵击溃那加人,但阿洪姆军队也有140名士兵阵亡,军队将领班鲁基亚・高恩与帕尔瓦蒂亚・哈扎里卡亦战死沙场。最终,苏森法成功平定了唐舒村那加人的叛乱,此后阿卡汉法那加人前往阿洪姆王宫,献上宝剑以示归顺。
从1228年到1838年英国废黜末代国王并吞并阿萨姆邦的六百年间,阿洪姆王国共有40位国王统治。《阿洪姆编年史》记载,在这40位国王中,有16位统治时期吕振羽那加人发生冲突;1493年第13位国王即位后,将王国疆域扩张至那加人领地,双方冲突进一步加剧。冲突的核心往往是对那加人领地内盐井控制权的争夺。
阿洪姆人意识到,与那加人建立友好关系是巩固王国统治的前提。此外,阿洪姆人与那加人在种族和族群上也存在亲缘关系。为此,阿洪姆国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维系与那加人的和平:他们邀请那加部落首领前往首都,并赠送礼物作为友谊的象征。
阿洪姆人与那加人的贸易往来
阿洪姆人与那加人之间的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那加人带着象牙等土特产前往平原地区,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盐、珠子、可制作武器的铁块、纱线及其他商品。由于与阿洪姆人频繁互动,那加商人学会了用不标准的阿萨姆语进行贸易沟通,这种语言被称为“那加-阿萨姆邦语”,后来逐渐演变为“那加语”(Nagamese)。
当时还设有专门供那加人使用的自由市场,称为“那加集市”(Naga Khats),也叫“卡塔基”。这些集市分布在不同地区,既是阿洪姆人与那加人开展贸易的场所,也是双方进行外交沟通的平台。“卡塔基”的职责包括:维系阿洪姆国王与那加部落首领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及维护阿洪姆-那加边境的和平稳定。阿洪姆国王深知那加人作战勇猛,且时常在边境给阿洪姆政权制造麻烦,因此进一步通过联姻手段巩固双方关系。
阿洪姆人与那加人的通婚
15世纪,那加部落首领昆巴奥访问阿洪姆王国。阿洪姆国王将自己的一位年轻王后赠予昆巴奥,昆巴奥随后将她带回那加丘陵。后来,两人育有一子,昆巴奥便将儿子与阿洪姆王后一同送回阿洪姆王宫。这位那加王子长大取名坎森。阿洪姆国王希望将他纳入王室体系,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新职位——王宫第三位大臣,名为“巴佩特拉・高恩”,坎森成为首位担任该职位的人。坎森一生征战无数,成为阿洪姆统治时期将领之一。
另一位阿洪姆统治者加达帕尼王子曾前往那加丘陵避难。在那加丘陵居住期间,他迎娶了旺钦那加部落首领沃特隆(Watlong)的女儿,以及另一位名叫昌通亚拉的那加女子。后来他返回阿萨姆邦时,将这两位那加王后一同带回了王宫。
阿洪姆人与那加人的友好往来
在婚礼等特殊场合,阿洪姆国王会邀请那加人前往王宫,并常向他们赠送物品。由于那加人骁勇善战,阿洪姆人有时会招募那加人加入军队作战。有记载显示,当莫卧儿帝国人入侵阿洪姆王国时,那加人曾与阿洪姆人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来自西部的入侵者。阿洪姆人还修建了一条名为“那加路”(Naga Ali)的道路。修建此路的目的,一是为了方便贸易往来,二是为了在西部敌人发动突袭时,能有一条逃往那加丘陵的通道。
1816年至1824年缅甸统治阿萨姆邦期间,许多阿洪姆人逃离缅甸军队的掌控,前往那加丘陵避难。那加人为他们提供了保护与庇护,直至1825年英缅战争中英国人击败缅甸军队。1826年《杨达波条约》签订后,缅甸从阿萨姆邦撤军,阿洪姆王国落入英国统治之下。即便在英国统治时期,那加人与阿洪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仍在继续。
英国统治时期
那加人与英国人进入的首次接触
1832年,英国两位船长弗朗西斯・詹金斯与R.B.彭伯顿率领一支由700名士兵和800名苦力组成的队伍,试图开辟一条途经昂加米那加人领地、连接曼尼普尔邦与阿萨姆邦的路线。那加人目睹大批外国军队穿越自己的领土,深感不安,最终与英国人爆发冲突。1833年,戈登中尉与甘比尔・辛格到访那加山。1835年,那加人袭击了北卡查尔的部分村庄。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本无意管辖那加人领土,却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1839年至1847年间,英国先后派出七支讨伐队进入那加山,但那加人的袭击仍未停止。1839年至1846年,女王陛下政府试图通过远征控制那加部落。
英国远征行动
1839年,格兰奇率领第一支远征队深入那加山,旨在调查那加人袭击事件的起因,并处理此前入侵英国阿萨姆邦领土的科诺玛村与梅佐玛村。但由于他低估了那加人的实力,且军队兵力与军需装备不足,此次远征最终失败。同年,迈尔斯・布朗森牧师在南桑村建立基督教传教中心,他是首位前往那加人地区的传教士。
1840年,格兰奇先生率领第二次远征军,成功推进至曼尼普尔邦境内、扬库朗与莫塞朗之间的区域。途中,他烧毁了5个那加村庄,俘虏11名那加人。1845年,诺贡首席助理约翰・巴特勒上尉率领一支部队前往那加山。他采取友好态度与那加人接触,那加人依照自身文化习俗,向他赠送了象牙、衣物与长矛。英国人将这些礼物解读为对其权威的认可。1847年,英国派遣一名名为博格昌德・达罗加的印度警官(时任英国驻扎官)前往萨马古廷,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处理当地事务。
1849年,博格昌德・达罗加前往梅佐玛村逮捕劫掠者时,与21名手下在皮菲玛村被科诺玛村和梅佐玛村的村民杀害。同年,英国派文森特上尉率领军队前来讨伐,但那加人纵火焚毁了文森特营地的仓库,讨伐行动最终失败。1850年下半年,文森特上尉率领阿萨姆轻步兵、卡查尔征兵(后改称“阿萨姆步枪队”)与乔尔哈特民兵前往梅佐玛村,为博格昌德复仇,并在当地驻扎了6个月,期间烧毁了科诺玛村。科诺玛堡垒的防御极为坚固——尽管英军最终将火炮推进至距离堡垒仅75码(约69米)的位置,仍未造成明显破坏。不过,凭借更强的火力优势,英军最终攻克了梅佐玛村与科诺玛村。此后,英国人认为对那加人采取“不干涉政策”是最佳选择。1835年至1851年间,英国共向那加山发起10次军事远征,其中大部分是为了惩罚那加人的袭击行为。
科诺玛战役
1850年,第一次英-科诺玛战役在科诺玛堡垒打响。文森特上尉率领一支由阿萨姆轻步兵、卡查尔征兵(后改称“阿萨姆步枪队”)与乔尔哈特民兵组成的部队,前往梅佐玛村与科诺玛村,为博格昌德之死复仇。该部队在当地驻扎了六个月,期间烧毁了科诺玛村。1857年,英国撤军。
英国对那加山的统治
“不干涉政策”实施后,那加人仍发动了至少22次袭击,造成55人死亡、10人受伤、113人被俘。该政策经过试行,却很快被证明失败。1866年,英国决定放弃“不干涉政策”,随后在阿萨姆邦设立一个新的行政区,命名为“那加山”,行政区总部设于萨马古廷(今楚穆克迪马),并设置了武装警察哨所。英国将行政区扩展至那加山的主要目的,并非将统治范围延伸至山区腹地,而是保护低地地区免受那加人的侵扰。新行政区的首任负责人为格雷戈里上尉,1869年由约翰・巴特勒上尉接任。
1874年,阿萨姆邦成为英国统治下的一个行省,科希马周边的昂加米那加人领地在约翰・巴特勒船长的主导下,成为英国管辖区。这一举措成为1874年约翰・巴特勒船长正式吞并那加山的第一步。截至1874年,已有16个那加村庄接受英国保护,其中13个村庄按“每户每年2印度卢比”的标准向英国缴纳税款。此后,英国勘测队开始进入那加山,这引发了那加人的不安,双方冲突持续不断,勘测队伤亡惨重。
1876年1月7日,英国政治官员约翰・巴特勒上尉率领的另一支远征队,在一场正面战斗中遭到庞蒂村村民的伏击,巴特勒上尉阵亡。次日,塔洛克上校率领第42阿萨姆轻步兵团分遣队组成的护卫队,袭击并烧毁了庞蒂村。1877年2月,梅佐玛村的昂加米那加人袭击了位于北卡查尔中心地带的阿隆那加人村庄,造成6人死亡、2人受伤。随后,英国派遣阿萨姆邦第42轻步兵团的W.布莱登上尉率领讨伐队前往征讨。此外,曼尼普尔邦各地关于那加人劫掠的投诉屡见不鲜,那加人内部的纷争也从未停止。由于梅佐玛村拒绝交出袭击者,英国于1877-1878年冬季派遣讨伐队,最终在1877年烧毁了梅佐玛村。
占领科希马
那加人持续的劫掠与袭击迫使女王陛下政府彻底调整政策。1877年,英国总督提议将那加山区的行政总部迁至山区腹地,英国国务大臣批准了这一提议。1878年,英国政府将总部从萨马古廷迁至科希马——该地位于多个势力强大的那加村庄之间,亟需加强控制。同年11月,盖邦・亨利・达曼特先生被任命为那加山区新任副专员。
G.H.达曼特之死
1879年,盖邦・亨利・达曼特担任英国驻科希马的政治官员(副专员)。他得知那加村庄正秘密获取武器,其中科诺玛村村民已得到数件武器。1879年10月13日,达曼特在65名边防警察与21名来自第43阿萨姆轻步兵团的步枪兵护送下,前往乔佐马、科诺玛与梅佐玛村。抵达科诺玛村时,他将辎重队留在村庄下方的一条小溪旁,随后在护卫队陪同下沿小路走向村门,村门紧闭,达曼特要求开门。
作为回应,大批那加人从侧墙冲出,近距离向聚集的护卫队开火,达曼特与大部分护卫队员当场阵亡。随后,那加人袭击了辎重队;剩余护卫队逃往科希马。此次袭击造成25名警察、10名步枪兵及达曼特的仆人死亡,另有19人受伤。消息传至科希马后,当地英军立即着手准备抵御那加人的进攻。分区军官从沃卡被召回,并于10月19日率领麾下印度士兵与警察部队赶到。10月16日至27日,科希马防御栅栏遭到那加人围攻,驻守英军因缺粮缺水陷入绝境。直至曼尼普尔邦政治代表约翰斯顿上校率领2000名曼尼普尔士兵、30名印度士兵及少量警察护送队抵达后,科希马之围才得以解除。
英军反击
G.H.达曼特死后,英军随即发起针对那加人的军事行动。第42、44步兵团,以及第18印度土兵部队的一个分队、第43印度土兵部队的一支分遣队参与了此次行动。1879年11月22日,英军攻占科诺玛村;同年11月23日,英军发现科诺玛村已人去村空——那加防守者已转移至科诺玛村上方贾普富山高坡处的查卡堡垒。
英军认为查卡堡垒难以进攻:一方面,防守者已占据海拔约2591米的高地;另一方面,科诺玛战士的作战能力已得到证实。因此,英军决定对该堡垒采取封锁策略。随后,英军烧毁科诺玛村,并派遣沃克少校麾下第44步兵团的200名士兵驻守该村。此外,英军还对参与围攻科希马的那加村庄发起惩罚性袭击:1879年11月27日,乔佐马村被攻占;所有参与反英联盟的13个村庄,要么被英军占领,要么被摧毁。
尽管驻守村庄上方查卡堡垒的科诺玛人被英军围困,但1880年1月,堡垒中的一支科诺玛人小队仍发起了一次突袭——他们长途奔袭至约129公里外卡查尔地区的巴拉丹茶园,杀死茶园经理布莱斯与16名苦力,劫掠所有可带走的物资,焚毁茶园设施后返回。同年3月27日,科诺玛村上方的查卡堡垒宣布投降,战事终告结束。科诺玛村被夷为平地,原址上设立了英军前哨站。英军对参与反英行动的那加村庄施加了一系列条款,具体包括:
1、交出所有firearms(firearms此处指火器、枪支);
2、在新地点重建村庄,且不得修建防御工事;
3、每户每年缴纳1印度卢比税款,同时每年向殖民政府缴纳1莫恩德(maund,印度传统重量单位,1莫恩德约等于37.3公斤)大米,并服15天劳役;
4、选举村长,负责征收税款,并对村庄居民的行为负责;
5、参与围攻科希马的村庄需额外缴纳大米作为罚款,并承担更多劳役。
此次战事结束后,阿萨姆邦首席专员就“如何制定与那加人打交道的政策”向印度政府提交报告。1881年2月,印度政府最终做出决定:保留英军在科希马的驻军;在那加山区永久驻扎一个团;将该地区作为英国领土进行管辖。
东北边境特区
1914年,英属印度从阿萨姆省原达朗和拉金布尔两个行政区中划出多个部落聚居区,成立“东北边境特区”。该特区最初分为两个部分:中部与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每个区域均由一名政治官员负责管辖。
那加人的早期政治觉醒
1918年:那加俱乐部成立
在库基人起义(1917-1919年)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女王陛下政府从那加各部落招募了大量劳工与搬运工。其中约2000名那加人作为劳工队被派往法国,在当地与其他英属印度军队隔阂甚深,却也因此萌生了族群团结意识。他们约定,返回故土后将致力于促进那加各部落间的团结与友好。1918年,这些那加人与英国官员共同成立了“那加俱乐部”。
向西蒙委员会提交备忘录
1929年,那加俱乐部向英国“西蒙委员会”提交备忘录,请求在英国退出印度后,给予那加人自决权。
被排除区域
考虑到这类地区的特殊需求,同时为保护当地民众免受潜在经济剥削,英国将其排除在一般宪政安排之外。1937年4月1日,那加山区行政区与东北边境特区、卢沙伊山区(Lushai Hills)及北卡查尔山区(North Cachar Hills)一同被划为阿萨姆省的“被排除区域”。1939年4月1日:英属“那加山区行政区”被正式划为印度政府管辖下的“那加山区被排除区域”(Naga Hills Excluded 面积)。
二战中的科希马战役
科希马战役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随后对英国和美国宣战。此后,日军入侵东亚各地的欧洲殖民地,包括英国管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半岛)、新加坡和缅甸。日军入侵印度的计划代号为“乌号作战”,最初旨在对驻守曼尼普尔邦因帕尔的英军第4军发动牵制性攻击,破坏盟军的反攻计划。然而,日本第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将扩大了作战规模,意图直接入侵印度,甚至推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该计划的一部分内容是:派遣日本第31师团夺取科希马,切断英帕尔的补给线,进而推进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重要铁路枢纽与后勤基地——迪马普尔。
1944年初,日军入侵印度。牟田口廉也中将率领日本第15军的两个师团——第33师团与第31师团,渡过钦敦江向英帕尔推进:第33师团经曼尼普尔进入印度;第31师团则穿越缅甸丛林,于1944年4月初在东昂加米与南昂加米地区建立营地。负责进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由佐藤幸德中将指挥,其任务是包围科希马,阻止迪马普尔方向的英军增援,并切断因帕尔的补给。
战役进程
科希马战役围绕如今印度东北地区部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镇展开,整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4年4月3日持续至4月16日,期间日军的核心目标是夺取科希马山脊——这一地形制高点具有关键战略意义,因为它直接控制着英军第4军在英帕尔的补给通道,拿下此处便能切断英军的物资供应,为后续作战创造优势。进入第二阶段,即1944年4月18日至5月13日,战局出现转折,英印联军的增援部队抵达后迅速发起反攻,逐步夺回了此前被日军占领的阵地;尽管日军在压力下撤离了科希马山脊,但并未完全放弃对交通线的控制,仍继续封锁着科希马-因帕尔公路,试图维持对英军的牵制。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1944年5月16日至6月22日,英印联军乘胜追击,向撤退的日军展开攻势,经过一系列战斗最终成功重新打通了科希马-英帕尔公路,战役的战略主动权彻底转移到盟军手中。
科希马之围
1944年3月29日,日军切断英帕尔-科希马公路;同年4月4日,盟军与日军在科希马的阿鲁达拉首次交火;5日,科希马被日军完全包围。战役爆发时,超过1万名日军士兵逐步包围科希马,并在科希马村、财政部山(今地区专员办公室)、监狱山(今警察总监办公室)、GPT山脊(今贾普富酒店)等地建立据点。
休・理查兹上校从麾下2500人的驻守部队中组建了一支临时作战力量,其中不少人是非战斗人员。这支部队包括英国皇家西肯特团第4营与阿萨姆团;驻守乔佐马的英印军第161旅部分兵力也赶来增援科希马守军。盟军部队被迫逐步退守至驻军山,最终固守的区域不足一个足球场的一半。在地区专员别墅(今科希马战争公墓)与网球场周边,双方爆发了近距离战斗。
驻守驻军山的盟军兵力不足1000人,被日军从四面八方包围。由于迪马普尔至科希马的唯一公路在祖布扎城外被日军切断,盟军面临弹药与粮食短缺的困境。许多非战斗人员(文书、司机、厨师)不得不拿起步枪自卫。这支守军顶住了数倍于己的日军进攻,坚守了13天。英国陆军元帅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曾写道,科希马战役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血腥的战役”载入史册。与此同时,英军第2师从迪马普尔向科希马推进,于1944年4月18日抵达,为盟军带来了关键增援。随后,第2师逐步将科希马及其周边的日军击退;在盟军的追击下,日军最终被迫撤回缅甸。1944年6月22日,来自科希马与因帕尔的英印联军在109号里程碑处会师,英帕尔之围解除,科希马战役正式结束。
行政区部落委员会成立
1945年4月,那加山区行政区副专员C.R.鲍西(C.R.Pawsey)成立“那加山区行政区部落委员会”,作为该行政区内各那加群体的议事平台。该委员会取代了此前的那加俱乐部。
印度独立后的行政调整
东北边境代理区
1951年,英属印度时期的巴利帕拉边境特区、蒂拉普边境特区、阿博尔山区行政区、米什米山区行政区及那加部落地区被合并重命名为“东北边境代理区”。1954年1月26日,东北边境代理区被划分为六个边境分区:卡门分区、苏班西里分区、蒂拉普分区、锡昂分区、洛希特分区、图恩桑边境分区。
那加山区-图恩桑地区
1957年12月1日,图恩桑边境分区从东北边境代理区中划出,与新组建的那加山区行政区合并,成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那加山区-图恩桑地区”,同时设立科希马、莫科琼、图桑县三个行政区——这是那加山区最早的三个行政区。
那加兰邦成立
1961年2月,“那加山区-图恩桑地区”更名为“那加兰”(Nagaland)。1963年12月1日,那加兰正式成为印度的第16个邦,成立之初下辖科希马、莫科琼、图桑县三个行政区。
21世纪以来
2004年10月,流血事件在那加兰邦的商业中心迪马普尔爆发,三枚炸弹几乎同时爆炸,造成26人死亡,86人受伤。2017年初,因宣布在市政选举中为女性保留33%的席位,那加兰邦陷入了民间骚乱和抗议活动。2021年12月4日,印度陆军第21伞兵特种部队的一支部队在那加兰邦孟县奥廷村附近杀害了六名平民劳工。随后的暴力事件中,又有八名平民和一名士兵丧生。该事件受到广泛谴责,许多人呼吁废除并撤销《武装部队特别权力法》。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那加兰邦位于印度东北部的丘陵和山区,东北部与中国藏南地区接壤,南面与曼尼普尔邦接壤,西面和西北部与阿萨姆邦接壤,东面与缅甸接壤。那加兰邦的面积为1.6579万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大约位于北纬25°6'至27°4'之间,东经93°20'和东经95°15'之间。
气候
那加兰邦属季风气候(干湿季)。年平均降雨量在1800至2500毫米之间,集中在西南季风月份(五月至九月)。平均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夏季气温从约21-23摄氏度到1约38-40摄氏度,而冬季气温很少低于4摄氏度,不过高海拔地区常有霜冻。全邦湿度普遍较高。
地形地貌
那加兰邦几乎全境都是山地。北部的那加山脉从雅鲁藏布江河谷陡然升起,海拔约610米,然后向东南方向逐渐升高,海拔超过1830米。这些山脉与缅甸边境若开山脉的帕特凯山脉融为一体,萨拉马蒂山的最高峰为3826米。那加兰邦的最高峰是基菲尔山(海拔5840米),第二高峰是贾普大峰(海拔5048米)。那加兰邦处于印度地震分区图的V区,属于极高破坏风险的地震区。
水文水利
水文
那加兰邦主要河流有丹西利河、多阳河、迪库河、蒂祖河和兰耶河,最大的河流为Doyang、Wokha;最大的湖泊是希洛伊湖、Phek。那加兰邦被河流分割:北部的多央河和迪库河,西南部的巴拉克河,以及东南部的钦敦江(缅甸)的支流。
水利
那加兰邦境内有多扬水利工程,距离沃卡区行政中心约38公里。
生物多样性
该邦森林覆盖率为12486.40平方公里,占其地理面积的75.31%。从森林郁闭度等级来看,该邦有1273.19平方公里的极密森林、4533.72平方公里的中密森林以及6679.49平方公里的疏林;其约六分之一的土地被热带和亚热带常绿森林覆盖。
植物
加兰邦拥有棕榈、竹子、藤条以及用材林和桃花心木林。虽然一些林区已被砍伐用于轮耕,但仍有许多灌木林、高草丛和芦苇。那加兰邦拥有92个属,396种兰花,其中54种具有园艺和药用经济价值。其优势植物群:桃花心木、棕榈树、藤条、竹子、哈西松、加勒比松、茜草、西番莲、木蝴蝶、白油果、龙脑木、望天树、铁花、三七、沉香、普莱尼、Phauis、虎兰ETC。
动物
加兰邦的动物有野狗、鳞甲目、豪猪、大象、豹子、熊、多种猴子、水鹿、雄鹿、黄牛和水牛,双角犀鸟是该邦鸟类之一。布氏角雉是一种易危雉类,是那加兰邦的州鸟。在科希马区的贾普富山和祖库山谷、宗赫博托区的萨托伊山脉和佩克区的普富采罗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世界上仅见的角雉属有2500只,而祖口谷则是其中1000多只的自然栖息地。米图恩(一种半驯化的印度野牛)仅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各邦,是那加兰邦的州兽,并被指定为那加兰邦政府的官方印章。在仪式上,它是该邦最珍贵的物种。为了在东北地区保护和保育这种动物,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于1988年建立了国家米图恩研究中心(NRCM)。
优势动物为哺乳动物——老虎、大象、野狗、白眉长臂猿、斑羚属、赤麂、野牛、懒熊、鼯鼠、水牛、懒熊、棕榈狸、豹子、鳞甲目、豪猪、水鹿、大象等。
自然保护区
那加兰邦有记录森林面积8623平方公里,其中234平方公里是保护区森林,8389平方公里是未分类森林。一个国家公园、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57个社区保护区构成了该邦的保护区网络,覆盖了其地理面积的5.19%。
那加兰邦的保护区有:Intangki国家公园,位于Peren区,面积202.02平方公里;Rangapahar野生动物保护区,地处Dimapur区,面积4.70平方公里;Fakim野生动物保护区,在Tuensang区,面积6.42平方公里;Puliebadze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科希马区,面积9.25平方公里。
地质资源
那加兰邦的土壤类型为铁质红土和红土,矿产包括煤、碳酸钙、铁、镍、钴、铬、磁铁矿、铜、锌、铂、石油和天然气。该州拥有大量未利用和未开发的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石油和天然气。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月,那加兰邦有16个区,地区名称分别为:Kohima、Mokokchung、Tuensang、Mon、Wokha、Zunheboto、Phek、Dimapur、Peren、Longleng、Kiphire、Noklak、Tseminyu、Niuland、Chümoukedima、沙玛托。
人口
那加兰邦是一个农业邦。超过五分之四的人口居住在孤立的小村庄。这些村庄通常被划分为多个村落,每个村落都有各自的首领和管理机构。迪马普尔、科希马和莫科克琼是仅有的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中心。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那加兰邦人口为197.9万,比2001年人口普查的199.0万有所下降。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那加兰邦总人口为1978502人,其中男性1024649人,女性953853人。农村人口占比71.14%,城市人口占比28.86%;部落人口占该邦总人口的86.48%。该邦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9人,远低于印度全国的人口密度。本十年的总人口增长率为-0.58%,而上一个十年的增长率为64.41%。2011年,那加兰邦人口占印度人口的0.16%。2019年,那加兰邦人口为206.3万。
族群
那加兰邦是许多部落的家园,即:Angami、Ao、Chakhesang、Chang、Khiamniungan、Konyak、Lotha、Phom、Pochury、Rengma、Sangtam、Sema、Yimchunger和Zeliang。除了那加人之外,其他部落,例如库基人、卡查里人、加罗人和廓尔喀人也已在那加兰邦定居很多代。
语言
1967年,那加兰邦议会宣布印度英语为那加兰邦的官方语言,并以此作为该邦的教育媒介语。除英语外,一种克里奥尔语那加梅语(Nagamese)也被广泛使用。克里奥尔语是一种源自另一种语言的简化版本或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的语言。纳伽梅语就是一种基于阿萨姆语的克里奥尔语。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使用的主要语言是Konyak(244135)、Ao(231084)、Lotha(177488)、Angami(151883)、Chokri(91010)、Sangtam(75841)、孟加拉语(74753)、Zeme(71954);涵盖Zeliang60399和Zemi11165)、Yimkhiungrü(74156)、Chang(65632)、Khiamniungan(61906)、Rengma(61537)、Phom(53674)、尼泊尔语(43481)、Kuzhami(34218)、Pochury(21446)、库基(18391)、查克桑(17919)、阿萨姆语(17201)、博多语(12243;包括博多语7372和迪马萨语4871)、曼尼普尔语(9511)、塞马语(8268)和其他。
宗教
那加兰邦常被称为“基督教邦”,因为该邦80%以上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境内拥有约1708座教堂。据报道,那加兰邦是全球浸信会基督徒群体规模最大的地区。在那加兰社会,宗教几乎渗透到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会各个领域紧密相连。
根据2011年的那加兰邦宗教普查,那加兰邦的穆斯林人口为4.896万(占总人口的2.47%),占总人口的19.79万。基督教徒人口为17.40万(占总人口的87.93%),占总人口的19.79万。
截至2011年
政治
那加兰邦的立法议会类型为一院制,有60个选区席位,1个议会选区(人民院),1个议会选区(RajyaSabha)。2023年,那加兰邦首次选出了两名女性候选人——赫卡尼·贾卡鲁·肯塞和萨尔胡图诺·克鲁斯。两位候选人均来自执政的民族民主进步党(NDPP)。萨尔胡图诺·克鲁斯后来成为那加兰邦立法议会第一位女部长。
经济
那加兰邦经济主要以林业和农业为基础,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碳酸钙、铁、镍、钴、铬和大理石等。该邦石灰石储量约为10亿吨,此外还拥有大量大理石、装饰石材、石油、天然气、镍、钴和铬等资源,但这些矿产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勘探和开发。
2022-2023年度,那加兰邦的经济总量为3622亿印度卢比,2023-24年度(初步估算数)经济总量增长至4122.2亿卢比。农业仍然是那加兰邦经济的支柱,为超过60%的人口提供生计。
截至2013年12月,那加兰邦仍是农业经济形态,约68%的劳动人口以农业种植为生。该邦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米、玉米和豆类,部分地区还种植甘蔗、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丘陵地区则种植咖啡、小豆蔻、茶叶等种植园作物。由于水稻是当地居民的主食,大多数人口从事水稻种植,水稻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此外,该邦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种植油菜籽、芥菜等油料作物。
那加兰邦普遍采用两种耕作方式,即“轮垦(jhum,又称迁移农业)”和梯田耕作。其中,轮垦耕作面积约为87339公顷,梯田耕作面积约为62091公顷。尽管该邦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种植,但由于耕地面积不足且生产率较低,仍需从其他邦进口粮食以满足需求。
2022-23年度,农作物总产量增长了2%,从1157520吨增加到2023-24年度的1179057吨。
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从2019-20年度的1863.80吨稳步下降到2023-24年度的735.80吨。液态农药使用量从2021-22年度的33890升下降到2023-24年度的10319升。
在该邦总面积(16579平方公里)中,林地占比最大,为52.08%(862930公顷),其次是净播种面积,占比22.07%(365605公顷)。
水果产量增长了3%,从2022-23年度的333435.3吨增加到2023-24年度的342475.5吨。
蔬菜产量和生产率下降了1.6%,而香料总产量增长了3%。
该邦的养蚕业产量有所增加,其中莫科丘恩的养蚕业产量最高。
该邦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的自给率为42.57%,价值1020.67亿印度卢比,缺口为57.43%。为弥补缺口,该邦进口了价值271.99亿卢比的畜牧业产品。
鱼类总产量从2022-23年度的9284.99吨增加到2023-24年度的9695.71吨,增长率为4.42%。
交通
那加兰邦的整体交通网络相当薄弱。
公路
公路是那加兰邦主要的交通方式,拥有15470公里的公路,其中只有7%是国道,但公路运输因维护不善而受到制约。
公共交通
铁路
那加兰邦的铁路网络仅有13公里。
航空
该邦唯一的机场是迪马普尔机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那加兰邦识字率为79.55%,其中男性为82.75%,女性为76.11%。
那加兰邦共有2552所学校,其中13所是中央资助的,677所是私立的,其余1862所是邦立学校。总入学人数为17.4万人,其中几乎50%是女生。女生在小学的入学率仅为4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该邦的识字水平有了提高。该邦的识字率从2001年的66.59%提高到2011年的80.11%。那加兰邦在缩小城乡识字率差距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中学毕业考试的通过率仅为48.6%,而高中则为76.5%。十年级和十二年级的辍学率相当高。该邦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达7.1年,而印度为4.7年,米佐拉姆邦为6.8年,曼尼普尔邦为6.3年。那加兰邦在男性和女性教育方面都表现良好。
医疗事业
那加兰邦医疗设施不足,导致婴儿死亡率上升。1980年,该邦有204个医疗中心,包括城市医院、农村医院、初级卫生中心和分中心,共有1367张床位和156名医生。到2011-12年,医疗中心的数量增加到591个,有2738张床位和390名医生。每10万人口大约有20名医生和30家医院/医疗中心。卫生专业人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4000,而建议的比例为1:3500。这表明医疗设施不足以满足该邦的需求。这导致婴儿死亡率从2004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26。然而,与其他东北部邦和全国整体情况相比,那加兰邦的城乡婴儿死亡率是比较低的。
文化事业
博物馆
科希马邦立博物馆始建于1970年,占地面积达11822平方英尺。馆内收藏着来自不同部落的文物,集中展现了那加人的物质文化与传统习俗。
博物馆设有8个展厅,分别是:露天展区、核心展厅、民族文化展厅、绘画展厅、纺织品展厅、传统竹墙展厅、木雕展厅,以及首饰饰品展厅。1997年,作为“那加兰邦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博物馆在新德里印度国际中心举办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展览;2002年,又在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来自那加兰邦的木质与金属雕像”的一周展。根据来访政要与学者留下的评价,科希马邦立博物馆是整个东北部地区同类博物馆中表现最出色的一座。
图书馆
科希马邦立图书馆成立于1981年,隶属于那加兰邦政府艺术与文化部,坐落于科希马PR山。图书馆馆藏图书已超6.15万册,服务覆盖各阶层人群,同时向所有邦内居民开放会员注册,现有会员总数达4324人。
图书馆内设多个功能部门及区域,包括主书库、流通柜台、参考咨询区、儿童专区、东北地方文献区、印地语文献区、报纸阅览区、计算机服务区、复印区、文献处理组、文献保存维护组及会议室等,另设有可容纳40人的阅览室。其中,主书库是图书馆的核心藏书区,收录书籍涵盖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区内藏有大量百科全书、词典及各类专业参考书;同时,图书馆还收录了丰富的印地语书籍,以及由加尔各答拉贾・拉姆莫亨・罗伊图书馆基金会(RRRLF)提供的通用类图书。除自有馆藏外,图书馆还托管了科希马教育信托基金(KET)的书籍与资料,同时接收个人、机构及政府部门捐赠的各类出版物。
儿童专区专为少年儿童打造,不仅收录了儿童故事书、百科全书、词典,还配有各类主题的插图绘本,以吸引儿童读者;专区内另设儿童专属阅览室,除图书外,还提供各类玩具供儿童游玩,且配备视听设备,可播放电影、纪录片等影音内容。计算机服务区提供收费互联网服务,同时为用户提供电脑打字、文件打印等配套服务。图书馆内设有一间可容纳20-30人的会议室,主要用于举办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使用需支付少量费用。
媒体通信
《AoMilen》被认为是那加兰邦第一份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报纸。这使得《Ao Milen》成为那加兰邦出版的第一份方言报纸。它由奥学生大会(AKM)于1933年创办,当时名为《那加信使》(TheNaga Messenger)。1937年更名为《Ao Milen》。《那加兰邮报》是那加兰邦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日报。
截至2023年7月
人文
地区象征
州兽
米图恩(一种半驯化的印度野牛)仅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各邦,是那加兰邦的州兽,并被指定为那加兰邦政府的官方印章。
州鸟
那加兰邦的州鸟为布氏角雉。
州花
那加兰邦的州花是杜鹃花。
州树
那加兰邦的州树为赤杨。
州鱼
那加兰邦的州鱼为巧克力马西尔鱼。
民族文化
饮食文化
音乐
那加兰邦的乐器反映了其部落遗产和文化根基。塔提琴(Tati)、姆拉邦琴(Mrabung)、杰姆吉琴(Jemji)和阿塞姆琴(Asem)等乐器采用竹子、木材和兽皮等天然材料制成,用于伴奏民俗音乐和仪式。每个部落都保留着独特的音景,使传统音乐世代传承。
弦乐器
在植根于那加兰邦民间传统的众多乐器中,弦乐器占据着重要地位。塔提琴(Tati)是一种单弦提琴,深受查克桑族(Chakhesang)和安加米族(Angami)喜爱,其演奏的旋律常为传统歌舞伴奏。另一种弦乐器是特库琴(Theku),由当地易得材料制成,常用于社区集会与节日庆典。
塔提琴是那加兰邦的传统单弦乐器,在安加米族和查克桑族的音乐遗产中占有地位,数百年来一直是那加民俗音乐的伴奏。这种弦乐器以掏空的干葫芦为主体,葫芦表面蒙着一层薄膜,底部与一根长杆的一端相连,长杆两端之间紧绷着一根琴弦。弹奏时,琴弦的振动通过长杆传导至葫芦,经薄膜共振后发出清亮且富有节奏感的音色。
尽管构造简约,塔提琴在传统表演中却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旋律性与打击乐质感兼具的音色,既能为演唱者提供节奏与音调指引,又能支撑人声表达。它最常为展现爱情、自然、日常生活与祖先智慧等主题的民谣伴奏。制作与演奏塔提琴的技艺通常通过家族代代相传,每一代人不仅学习演奏技巧,更会传承每首乐曲中蕴含的故事与习俗。
恩拉琴又称杯式小提琴或竖琴,是那加兰邦鲁昂梅族(Ruangmei)和敖族(Ao)的传统弦乐器。作为一种弦鸣乐器,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工艺,更在于其能演奏出的音色,传递爱、思念与失落等情感。
恩拉琴的核心构造是掏空的椰子壳——椰子壳经仔细清理后对半切开,形成共鸣腔体,腔体表面覆盖着动物皮(通常是水牛皮),构成天然的共鸣面板。琴弦则由马尾毛制成。与其他拨弦乐器不同,恩拉琴通过琴弓拉奏,以营造抒情音色。
在传统场景中,恩拉琴常为人声表演伴奏,为表达爱慕、追忆往事或抒发悲伤的歌曲铺垫空灵宁静的背景音。它通常出现在情歌对唱或社区活动中,其音色能捕捉人类情感的深度。然而如今,恩拉琴正面临被遗忘的风险:随着现代文化重塑音乐偏好与演奏习惯,这种乐器已很少出现在社区集会中。
佩图琴是那加兰邦的传统弦乐器,尤其受安加米族和查克桑族喜爱。它以温暖浑厚的音色闻名,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些部落音乐传统的核心乐器,常用于节日、仪式及其他文化庆典中的人声伴奏。佩图琴由木材、竹子等当地材料手工制成,体现了那加人对自然环境的联结。乐器演奏出的音色能与那加民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融合,为音乐增添情感深度与层次。
特库琴是那加兰邦的传统单弦提琴,融入查克桑族、安加米族等部落的民间音乐传统。作为弦乐器家族的一员,它以音色著称,能增强传统歌曲与叙事的旋律流动感。特库琴由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手工制作,体现了那加人的创造力与艺术传承。演奏时需用琴弓拉奏,单弦发出的深情悠扬音色,常为文化集会、节日庆典及仪式场合中的民谣伴奏。
在部分部落中,特库琴的使用还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一些社区规定特库琴仅限男性演奏,传统上不鼓励女性接触,认为女性演奏的音乐会分散年轻男性的注意力或让他们心神不宁。这些习俗虽反映了古老的文化价值观,却也凸显了特库琴在那加社会中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姆拉邦琴是那加兰邦泽良族(Zeliang)的传统单弦乐器。植根于该部落的文化土壤,这种本土乐器以悠扬音色和构造闻名。它以经过处理的干葫芦为共鸣腔,搭配一根约12英寸长、表面光滑无品的木琴颈。其设计兼具功能性与象征性,体现了泽良人利用当地天然材料传承音乐文化的智慧。
演奏姆拉邦琴需使用特制琴弓——将马尾毛紧紧缠绕在细长木杆两端制成。与小提琴类似,演奏者通过琴弓在单弦上拉动发声,同时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沿琴颈按压琴弦,以调节音高与音色。这种演奏技巧能营造出旋律,与那加传统歌曲的抒情特质相衬。
在传统中,姆拉邦琴常用于社交聚会、节日庆典等场合,是男女共同参与欢乐表达的音乐载体。其音色能为节日氛围增添温暖,成为泽良族文化身份的标志。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在那加兰邦的音乐遗产中同样占据关键地位。阿塞姆鼓(Asem)是将动物皮绷在雕刻木架上制成的鼓,其节奏鲜明的鼓声为仪式与节日场合奠定基调;另一种独特乐器是杰姆吉号(Jemji),由米图恩牛(当地半驯化的牛科动物)的角制成,作为管乐器使用,能发出浑厚洪亮的音色。
阿塞姆鼓是那加兰邦的传统打击乐器,常被称为原木鼓或帕特鼓(Pate)。它被多个那加部落使用,在该邦的音乐与文化认同中占据核心地位。鼓身由整根原木掏空制成,表面绷着动物皮,既能发出浑厚洪亮的鼓声,又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那加民间传统中,阿塞姆鼓是重要的交流与社区表达媒介:缓慢沉稳的鼓声可用于召集人群或发布重要通知,而急促的节奏则能为节日中的舞蹈与庆典仪式注入活力。无论是在山间村落回荡,还是在犀鸟科节(Hornbill Festival)的舞蹈表演中充当核心伴奏,阿塞姆鼓的存在感都具辨识度。
鼓身由当地木材精心雕刻而成,表面常饰有复杂的阶梯状或棱状花纹,既提升了声学效果,又增强了视觉美感。鼓面通常由动物皮制成,经紧绷处理后能发出饱满有力的敲击声。传统上,阿塞姆鼓多由男性在仪式场合集体演奏,常与杰姆吉号、塔提琴、特库琴等本土乐器搭配,共同构成那加民间表演的音乐支柱。
在印度各地,手工演奏的朵拉鼓都是节日、婚礼及欢乐聚会中的节奏核心。在那加兰邦,这种打击乐器衍生出多种本土化形态,其形制由各部落的传统、工艺水平与音乐审美共同决定。尽管灵感源自全印通用的朵拉鼓,那加兰邦的鼓却承载着部落身份,彰显了该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鼓身由木材制成,用棉线或皮革条紧密捆绑固定,鼓面则由当地易得的动物皮制成。每种鼓的设计都贴合所属部落的音乐风格与实际需求,形成了形态、尺寸与音色各异的丰富品类:加罗族(Garo)的鼓修长纤细,两端收窄,便于携带且能发出清脆洪亮的鼓声;梅奇卡查里族(Mech Kachari)偏爱短而宽的鼓,可演奏浑厚的低音节奏;而那加兰邦的敖族则对铃鼓进行改良,在保留传统结构的同时融入部落特有的美学与音色偏好。
从民间舞蹈到仪式歌曲,这些鼓都是那加兰邦社区生活的核心元素。它们常与长笛、提琴、号角等传统乐器搭配,为音乐表演增添打击乐层次。
恩匡鼓是那加兰邦鲁昂梅族的传统鼓,以音色及在民俗音乐与仪式表演中的作用而备受尊崇。作为膜鸣乐器,它通过紧绷的膜(通常是水牛皮)振动发声,能提供低音节奏,为传统歌舞奠定基础。
演奏恩匡鼓需使用鼓槌,通常遵循稳定的4/4拍节奏,为伴奏人声、吟唱或舞蹈构建节奏框架。在历史上,恩匡鼓一直是鲁昂梅族节日的核心乐器,其鼓声为庆祝社区、自然与祖先传统的歌舞表演伴奏,也常用于音乐仪式、教堂活动及圣诞节庆典。
西亚姆维锣又称乳头锣,是那加兰邦一种知名度较低但文化意义重大的传统乐器。这种金属锣的显著特征是中央有凸起的圆顶,敲击位置与力度不同,能发出多样音色,为民间表演同时提供节奏与旋律层次。
西亚姆维锣具有仪式价值,常出现在游行与节日聚会中。一面有裂纹的西亚姆维锣甚至可能承载着特殊故事——人们相信它是在仪式或庆典中从悬挂处坠落所致。虽存在感低调,这种锣却为那加民俗音乐的历史增添了深度与共鸣。
西亚姆图艾克钹是那加兰邦鲁昂梅族的传统打击乐器,在其音乐遗产中占有独特地位。它常被视为一种对钹,属于体鸣乐器——无需琴弦或鼓膜,仅通过自身材料振动即可发声。
这种乐器由一对形制相同的金属圆盘组成,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片,相互撞击发声,尤其适合社区节日、舞蹈及传统集会场合。西亚姆图艾克钹被认为是通过文化交流传入鲁昂梅族音乐传统的,尤其受邻近的库基族(Kuki)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成为鲁昂梅族民间表演的核心元素,为节奏组合增添金属音色。
管乐器
那加兰邦的本土音乐还因多种手工管乐器而更显丰富,这些乐器多由竹子及其他天然材料制成。竹制口琴、长笛与号角在各部落中十分常见,每种乐器都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与用途。此外,杯式小提琴、牛皮鼓及大型原木鼓(常存放于“莫伦”——青年宿舍)的使用,也体现了音乐在部落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杰姆吉号是那加兰邦的传统管乐器,以雄浑洪亮的音色与独特构造著称。它由米图恩牛(当地备受尊崇的半驯化牛科动物)的角制成,既是乐器,也是那加各部落的文化象征。
制作杰姆吉号需要精湛技艺与对传统的敬畏:工匠会保留米图恩牛角的天然弯曲形态,将其掏空塑形,制成能发出浑厚回响的管乐器,音色可远距离传播。人们常形容其声音“有力而悠扬”,非常适合仪式、集会与叙事场合。
在传统表演中,杰姆吉号通常与塔提琴、特库琴、阿塞姆鼓等本土乐器搭配演奏,共同营造层次丰富的音效,构成那加民俗音乐的核心。
马伦笛(Malen)
马伦笛是那加兰邦的传统管乐器,深受敖族喜爱,以简约形制与季节象征意义闻名。与常见的竹笛不同,马伦笛由稻秆根部制成,不仅形态独特,更与农业生活的节奏深度绑定。
它体型小巧,仅4-5英寸长,粗细与铅笔相当,制作与演奏都十分简便。马伦笛通常在丰收季制作——进一步强化了它与敖族文化习俗的联结。用稻秆残余制作乐器,也体现了那加人对自然的珍视与物尽其用的智慧。尽管外观朴素,马伦笛却能演奏出音色,传递丰收的喜悦。它常出现在非正式场合或季节性庆典中,为歌曲、叙事与社区聚会铺垫轻柔的音乐背景。
阿图图号是那加兰邦梅卢里地区(Meluri)波丘里族(Pochury)制作并使用的传统竹制号角。它由特定品种的竹子制成,不仅体现了该部落的工艺水平,更承载着其文化智慧——每支阿图图号都由多个部件手工雕刻拼接而成,最终形成一根修长的共鸣号角。
阿图图号具有文化与仪式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用途是在波丘里族重要的“纳朱节(Nazhu Festival)”中:每年2月底,人们会吹响阿图图号,宣告节日开始,号角声在村庄回荡,召集民众欢聚一堂,传承传统。整个节日期间,社区男性会在“莫伦”(青年宿舍)中持续吹奏号角,为夜晚的氛围增添音乐节奏。
除仪式功能外,阿图图号在村庄生活中还曾有实用价值:其响亮的音色可远距离传播,传统上用于驱赶稻田里的鸟类与野兽,保护农作物;牧民也会用它驱赶威胁牲畜的野兽。在更早的年代,阿图图号还是通讯工具——号角声可用于警示危险、通报敌人动向,甚至宣告战争,堪称村庄“传递紧急与喜庆信号的声音载体”。
班胡姆笛是那加兰邦一项兼具现代创新与传统底蕴的乐器发明,由音乐家、文化先驱莫亚・苏邦(Moa Subong)创造。这种管乐器以竹子为原料,演奏方式并非吹气,而是哼唱,降低了音乐门槛,即使初学者也能轻松奏出旋律。
班胡姆笛在于其简约性:与传统管乐器不同,它无需控制气息或接受专业训练——演奏者只需对着空心竹管一端特制的吹孔哼唱,竹管内部保留的天然竹节会处理振动,另一端的响板则放大声音,最终产生音色。音高与节奏由演奏者的嗓音控制,使其成为具表现力与个人风格的乐器。制作班胡姆笛的竹子选用质地坚硬耐用的品种(通常用于搭建篱笆),既保证乐器寿命,又能提升声学效果。其天然材质与手工制作工艺,体现了那加文化中“与自然共生”的核心价值观。
莫亚・苏邦的这一发明不仅是音乐领域的突破,更是文化里程碑。凭借这一创新,他荣获“国家基层创新奖”,班胡姆笛也被认可为“激发创造力的工具”。此外,这种乐器还成为融合音乐风格的乐队“生命起源(Abiogenesis)”的标志性元素——该乐队由莫亚与妻子阿伦拉・苏邦(Arenla Subong)领衔,通过音乐将那加民间融合乐推向全球,为印度东北部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开辟了独特地位。
阿林笛是那加兰邦鲁昂梅族的传统竹笛。作为气鸣乐器,它通过空气振动发声,能奏出柔和抒情的音色,长期以来一直是该部落音乐身份的组成部分。其音色自带宁静氛围,成为人们独处沉思时的伴侣。
阿林笛由精心挑选的竹子手工制成,通常设有4-6个按音孔。演奏者对着吹孔吹气,同时交替按闭与打开音孔,即可奏出旋律。阿林笛的音色能捕捉那加生活的自然之美,音调则映射出那加民间故事与传统中的情感深度。尽管设计简约,演奏阿林笛却需要手法与气息控制,让每一段旋律都成为个人色彩的表达。
京基恩邦口琴又称京基恩克西亚尔琴(Jingkieng Ksiar),是那加兰邦的传统竹制口琴,以柔和舒缓的音色与文化意义闻名。它完全由竹子制成,既体现了那加部落对自然的联结,也彰显了其音乐与手工技艺的传承。
京基恩邦口琴长约6.5英寸,由多根不同长度的竹管组成。每根喉管都经过切割,可发出独特音高,多管合奏时能营造出轻柔和谐的旋律。它常被称为“午夜乐器”,因其宁静梦幻的音色非常适合夜晚的静谧时刻,且主要在年轻女孩居住的“祖基(Zuki,女性青年宿舍)”中演奏。这种口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简约性:无论是制作还是演奏,都无需专业训练,不同水平的音乐爱好者都能轻松上手。
舞蹈
那加兰邦的民间舞蹈是当地居民传统与文化的体现。多数情况下,那加舞蹈以男性表演为主(也存在少数例外),且几乎每种舞蹈都与特定的那加节日或传统习俗相关。那加兰邦的民间舞蹈是印度那加兰邦民众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舞蹈类型的不同,这些民间舞蹈多由男女群体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表演,常见于宗教仪式与节庆场合。其中,战争舞蹈主要由那加男性演绎,风格兼具军事气势与力量感。所有那加兰邦民间舞蹈表演时,舞者都会伴随战吼与歌谣。此外,该邦还有多种民间舞蹈在丰收时节上演——由于这些舞蹈多在民众欢庆特殊活动时表演,整体氛围充满欢乐与活力。那加兰邦各部落均有专属舞蹈,但所有舞蹈有一个共同特点:表演时舞者需保持身体直立,主要通过腿部动作展现舞蹈韵律。
那加兰邦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独特的舞蹈形式、文化与语言等。当地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包括莫德塞舞(Modse)、阿古尔希库库拉舞(Agurshikukula)、蝴蝶舞(Butterfly Dance)、阿卢亚图舞(Aaluyattu)、萨达尔凯凯舞(Sadal Kekai)、昌盖舞(Changai Dance)、库基舞(Kuki Dance)、莱沙拉普图舞(Leshalaptu)、坎巴林舞(Khamba Lim)、孔雀舞(Mayur Dance)、莫尼奥阿肖舞(Monyoasho)、伦马舞(Rengma)、西查舞与库库伊库乔舞(Seecha and Kukui Kucho)、尚凯舞与莫亚沙伊舞(Shankai and Moyashai)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战争舞蹈(War Dance)与泽良舞(Zeliang Dance)。
昌桑舞是那加兰邦昌族(Chang Naga)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每年7月的纳克纽卢姆节(Naknyulüm)期间表演,旨在赞颂人类发源地与大地母亲。
昌洛舞又称“苏阿卢阿舞”,是昌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在过去,人们会通过跳这支舞庆祝战胜敌人的胜利。
莫尼奥阿肖舞是蓬族(Phom Naga)的传统民间舞蹈,在该部落最重要的节日——蓬族莫尼奥节(Phom Monyu)期间表演,节日时间为每年4月。
梅洛菲塔舞是安加米族(Angami Naga)的传统民间舞蹈,于每年2月的塞克雷尼节(Sekrenyi)期间上演。塞克雷尼节是一个持续十天的净化仪式节日。
安古舒基吉尔赫舞是苏米族(Sumi)男性表演的传统战争舞蹈。
鲁克约沙鲁舞是洛萨族(Lotha Naga)的传统民间舞蹈,“鲁克约沙鲁”字面意思是“胜利之舞”。在过去猎头习俗盛行的年代,人们会跳这支舞庆祝战胜敌人。
朗纽-基阿姆桑谢舞是基亚姆尼翁加姆族(Khiamniungan Naga)的传统民间舞蹈,在米乌节(Miu)与措库姆节(Tsokum)期间表演,这两个节日的习俗紧密相关。
阿科克-基舞是桑塔姆族(Sangtam)的舞蹈形式,在蒙蒙节(Mongmong)期间表演。
库皮埃利利舞是波丘里族(Pochury Naga)女性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是该部落每年2月纳祖节(Nazu)的核心环节,女性在舞蹈中扮演主要角色。
库库伊菲托舞是查克桑族(Chakesang Naga)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编排精湛,以快速复杂的步法为特色。该舞蹈在名为“功勋盛宴”(Feast of Merit)的盛大庆典期间表演,所有身强力壮的男性会身着全套传统服饰参与。
库鲁-森舞是伊姆丘恩格族(Yimkhiung)的传统那加民间舞蹈,“库鲁”意为“头颅”,“森”意为“舞蹈”,与过去的猎头习俗相关。
拜马贾伊舞又称“盘子舞”,是迪马萨族(Dimasa)的传统民间舞蹈,由年轻女孩或女性手持盘子表演,舞者双手各持一个盘子完成舞蹈动作。
乌多霍舞是安加米族的传统战争舞蹈,“乌多霍”字面意思是“手持长矛向敌人呐喊”,舞蹈展现了村中勇士的形象与气势。
诺金特克松桑舞是敖族(Ao Naga)的传统那加舞蹈,“诺金特克”意为“战争英雄”。
工艺品
那加兰邦以其传统纺织品、木雕、竹藤制品和手工陶器而闻名。
竹藤
竹藤工艺是那加兰邦文化的一部分。当地有俗语:竹子伴随那加人从出生到离世。婴儿出生时,父亲用竹刀剪断脐带;长大后,竹篮、竹水管、竹席及工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去世后,遗体放在竹席上,随葬一个竹篮,供逝者来世使用。
敖族有一则民间故事,讲篮篓编制品类的由来。传说从前有位叫昌基昌朗巴的巫师,创造过诸多奇迹。他临终前嘱咐身边人:去世六天后打开坟墓,会有礼物。人们打开坟墓,里面有许多款式、花纹不同的篮篓。从那天起,敖族开始制作篮篓。昌族的一则民间故事提及,篮篓编制起源是献给神明的礼物。相传在昌族发源地蒙科纽,人与兽和谐共处,生活安宁。神明向人类要礼物,人类不知制作何物,神明便编了一个透空篮篓赠予他们。自此,人类开始制作这类篮篓,作为献给神明的祭品。
那加兰邦每个部落都有专属篮篓,用于储存、搬运物品。敖族的搬运篮是圆锥形,安加米族的篮篓是圆柱形,略向内收窄;科尼亚克族的篮篓有毛发束等装饰。竹篮在婚俗中也有作用:昌族新娘的父亲会编一个叫“内莫克”的竹篮,作为嫁妆赠予女儿,供存放衣物、贵重物品;洛萨族婚俗中,彩礼谈妥、婚事确定后,新郎会送新娘竹制雨罩、搬运篮与刀把。
在那加兰邦,篮篓编制由男性完成,有禁忌禁止女性参与。旧时人们认为,女性若做篮篓编制,男性无法顺利捕猎,或无法从战场归来。这一禁忌的形成,可能与采集藤条、竹子需深入丛林,及担心女性被敌对部落猎头者掳走有关。过去,那加男性做竹篮是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竹篮主要用于储存、搬运,每个部落有独特造型、设计。搬运篮多为圆锥形或底部方形的收窄式,配有头带,可解放双手;安加米族会编一种叫“科菲”的搬运篮。此外,男性还会做盛放干货的扁平竹篮,及部分带盖的储物竹篮。那加兰邦的竹篮品类多,是印度篮篓工艺较发达的邦之一。藤条也是当地丰富资源,用于做家具、编篮篓,该邦的藤制家具很受欢迎。
藤条资源丰富,不仅用于传统篮篓编制,近年还用于做现代藤制家具。生活方式转变及替代品增多,传统篮篓编制日渐减少,但现代篮篓与藤制家具的需求在增长。如今,那加兰邦仍有人做竹篮:部分工匠生产传统竹篮,部分做现代竹制产品销售。但过去那加男性为自用做的高品质篮篓,如今越来越少——老一辈无力做这类活计,年轻一代不愿学编织技艺。
纺织
自古以来,纺织就是敖族女性的主要营生。女性织工们会在披肩、挎包、头饰与围腰布(当地俗称“梅卡拉”,mekhala)上设计并织出纹样——这些纹样既展现了当地工匠的技艺与想象力,也承载着祖辈传承下来的纺织技艺。
木雕
敖族的木雕技艺以刀(dao)、斧、凿为工具,已代代相传数百年。木雕工匠能雕刻出有造型的木雕作品。传统上,工匠们会雕刻人物、犀鸟科、米图恩牛头、大象、老虎等造型的木雕,这些作品多被置于村口大门、房屋正门或门廊处展示。
传统首饰
自古以来,敖族男女都会佩戴色彩鲜艳的传统首饰,在节庆场合尤为常见。常见的首饰包括项链、耳环、臂环、手镯与头饰等,原料多为珠子、黄铜、动物角骨、猪牙花、象牙、贝壳、宝石与金属。这类首饰可在邦内的特产商店与普通商铺中买到。
制陶工艺
在古代,陶制器具是敖族主要的炊具与储物工具,用于做饭、储水及存放其他物品。制陶原料为一种特殊陶土,且制陶技艺仅限女性掌握。其中,昌基村(Changki)的陶工以精湛的制陶手艺闻名。
金属工艺
敖族的金属制品主要包括农具、首饰,以及长矛、刀(dao,类似大砍刀)等狩猎与作战武器。其中,刀是最重要的金属制品,具有多种用途。
节日文化
那加兰邦被称为“节日之乡”,拥有众多部落节日。那加兰邦所有部落都拥有自己的节日,他们视这些节日为神圣之物,参与庆典是每个成员的义务。各部落会以仪式和音乐,庆祝季节性节日。
尽管一些宗教与精神层面的情感融入在世俗的仪式和礼节之中,但这些节日的核心主题仍是向“至高存在”祈福——这一“至高存在”在那加各部落的方言中有不同称谓。节日期间,通常会由村里的萨满(巫师)主持祭祀仪式,通过献祭祈求神灵庇佑:或是在播种前祈求风调雨顺,或是在丰收前夕祈求硕果累累。
那加兰邦全年节日不断,所有部落都会以庆典、音乐与舞蹈欢庆各自的节日。这些节日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均以农业为核心——农业是那加兰邦经济的支柱。此外,这些节日的起源可追溯至基督教传入该地区之前的时代。
各部落节日
参考资料:
犀鸟节
犀鸟节是印度东北部那加兰邦一年一度的节日,以印度犀鸟命名。印度犀鸟受那加人崇敬,与各部落民间传说相关,图案见于艺术、服饰、木制工艺品,那加人将其羽毛饰于头饰。犀鸟科节非特定纳迦部落传统节日,由那加兰邦政府为推广旅游业举办。
犀鸟节始于2000年,每年12月1日至10日举行,为期10天,12月1日为那加兰邦建邦日。节日期间邀请印度其他东北各州文化团体交流,被誉为“节日中的节日”。其主要场地是基萨马那加文化遗产村,距邦首府科希马约12公里,为节日建“Morungs”(传统小屋),供各部落活动。如今活动分布多场地,多数在科希马及周边,迪马普尔也有部分活动。
在犀鸟节,游客可体验那加文化与生活方式,包括看那加传统服饰、民间舞蹈、民歌、传统习俗展示,参与原住民游戏,参观二战博物馆,品尝那加美食;还可观看时装秀、选美比赛、纳迦摔跤、土著运动会犀鸟科节、国际犀鸟纳迦摔跤等,参与Naga King辣椒和菠萝吃比赛。科希马和迪马普尔周边有儿童狂欢节、夜间狂欢节,可享受街头美食、带孩子郊游购物,参与山地自行车、Dzukou山谷一日徒步旅行、竹林嘉年华。犀鸟国际艺术摇滚音乐会始于2006年,上一届2018年,2019年起停止举办。
风景名胜
科马希
在印度地图上沿东部边缘找,东喜马拉雅山脉的葱郁地带里有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科希马把自然美景和那加部落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古老传统和现代生活共存。科希马的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紧密相关,曾发生印度土地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科希马战争公墓就是这段记忆的载体。公墓建在以前英国副专员官邸的地方,是缅怀英烈的肃穆场所。每块精心维护的墓碑都记录着1400多名英国、印度及盟军士兵的事迹。
科希马是去那加兰邦自然荒野的门户。出了城区,就是生机盎然的地方。200多平方公里的英坦基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自然爱好者的重要目的地,这片原始荒野里有多样的动植物,可能看到金色叶猴在树冠间穿梭。普利巴泽野生动物保护区有很多鸟类,是观鸟者的天堂。每年12月,国际知名的犀鸟科节举办时,科希马会变成文化庆典中心。这场活动在基萨马文化遗产村举行,有“那加王舞”“犀鸟舞”等传统舞蹈,本土乐器奏着节奏,工匠展示手工艺品和纺织品,游客还能吃到熏肉、当地自酿酒、米饭菜肴等美食。犀鸟节是传统的融合地,也是那加人精神的庆典。
科希马附近的科诺马村有“绿色勇士”的历史印记,安加米文化博物馆里有头猎时代的遗物。现在村里很和平,葱郁的小路绕着山,每个转角都有好看的景色。能看到安加米工匠用背带式织布机织布,住民宿还能感受他们的热情,在星空下过夜晚。科希马的天际线上有基督教圣母帮助大教堂,这座建筑部分由日本人资助修建,1991年祝圣,是那加兰邦天主教的核心。设计结合了现代元素和那加传统纹样,里面高耸的拱顶和彩色玻璃窗让氛围很宁静。
科希马的历史不只有二战,那加兰邦立博物馆里的纺织品、部落武器、日常用品能让人了解那加人的过去;动物界博物馆有当地动植物标本。还能去驻军公墓(葬着英属印度军队士兵)和那加战争纪念碑(纪念那加勇士的牺牲)。对探险爱好者来说,科希马有印度东北部精彩的徒步路线。那加兰邦第二高峰贾普富峰地形崎岖,能看到全景;“花谷”祖寇谷在春季有百合、兰花、杜鹃花,适合喜欢宁静的人。
科希马全年都有那加节日:2月安加米族过“塞克雷尼节”祈求好运,4月伦马族“采米纽节”庆丰收,5月波丘里族“纳朱节”感恩丰收,8月敖族“利梅齐节”标志播种结束,11月泽良族“路易奈节”感恩大地。科希马的当地美食,有熏猪肉和竹笋味交融的“竹笋炖猪肉”,素食者可吃“阿卢亚咖喱”,还有发酵大豆做的“阿克松”,搭配当地洪洞醪糟很不错。
以科希马为起点,能去莫科chung、沃卡等周边村庄,这些村庄有独特的部落文化和风光。可以看村民用背带式织布机织布,听他们的文化遗产故事。当地集市和商铺里有手织纺织品、珠饰首饰、木雕等手工艺品。
迪马普尔
迪马普尔是那加兰邦官方认定的门户城市。这里路况好,风景美,还有该邦唯一的机场。
尼丘加德、库基多隆、楚穆克迪纳、塞提凯马、梅齐普赫马等村庄很安静,远离城市热闹,是那加兰邦适合游客去的地方,自然风光也好看。迪马普尔还是那加兰邦的商业中心。迪马普尔郊区的迪普帕尔能看到安加米族、洛萨族、查克桑族、苏米族、敖族、泽良族等多个部落的文化。鲁扎普赫马则因展示那加兰邦的精品手工艺品出名,是游客购物的地方。
祖寇谷
那加兰邦常被称作“印度野性的东部边陲”,而这份神秘色彩的核心,便是坐落于那加兰邦与曼尼普尔邦交界处的隐秘天堂——祖寇谷(Dzükou Valley)。祖寇谷以草甸、野花,以及静谧氛围闻名,它不仅是徒步爱好者的乐园,更是心灵净土。
祖寇谷海拔约2452米,山谷间遍布季节性花卉,景致壮阔,这是它的一大特色。每到夏季,山谷便化作花的海洋,其中最珍稀的当属仅在此地生长的祖寇百合(Dzükou lily)。谷内既有竹林、溪流,也有洞穴——探险体验与自然之美在此形成反差。
多扬水利工程
多扬水利工程(Doyang Hydro Project)是沃卡区(Wokha district)的旅游景点之一。它距离沃卡区行政中心约38公里,周边有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另一大看点是多扬河(Doyang river)周边山谷里的梯田耕作景象,游客还能直观感受到该地区盛产各类蔬果的丰收风貌。多扬水利工程附近的水库还会吸引大量候鸟前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红脚隼(Amur Falcon)。每年冬季,大批阿穆尔隼会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南部和中国北方出发,在前往最终越冬地的途中,停靠在多扬水库栖息。阿穆尔隼每年迁徙距离可达2.2万公里,是迁徙距离最长的候鸟之一。国际科学家认定,多扬是近百万只阿穆尔隼的重要聚集点之一,这也让那加兰邦赢得了“世界阿穆尔隼之都”的称号。观赏这些候鸟栖息的最佳时间是每年10月至11月。
基萨马那加文化遗产村
“基萨马(KISAMA)”的名称,来自基格韦马(Kigwema,简称“KI”)和费萨马(Phesama,简称“SA”)两个村庄,加上当地语言中表“村庄”的“MA”。那加兰邦政府在这两个村庄的土地上,修建并启用了这座那加文化遗产村(Naga Heritage Village)。该遗产村距科希马约10公里,可看到自然风光,也能感受到民众的热情好客。遗产村的目标是:通过统一管理模式和完整数据库,保护、传承各部落民族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同时维护那加兰邦所有民族部落在语言、习俗、传统上的独特性。
犀鸟节(Hornbill Festival)期间,遗产村是那加兰邦各部落团结的平台——在“犀鸟节”下,各部落可集中展示自身文化遗产与传统,人们能走进、体验基萨马文化遗产村。此外,遗产村全年还会举办各类社团、联盟的活动与仪式。
遗产村核心区域有16座部落房屋,每座依对应部落传统建筑风格与理念建造,各有寓意。这类房屋也叫“莫伦(Morung)”,即“青年宿舍”。那加兰邦16个官方认定的部落,各有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传统独特,且融入各类节日。歌舞是节日的核心,部落口头历史通过歌舞代代相传。那加兰邦自然风光优美,成为热门旅游地。
遗产村内还有二战博物馆(World War II Museum)、竹子文化展厅(Bamboo Heritage Hall)、竹子凉亭(Bamboo Pavilion)、儿童嘉年华区(Kids Carnival)、园艺景观区(Horti-Scape)、美食广场(Food Courts),以及可举办现场音乐会、“那加偶像”评选、选美比赛、时装秀等活动的体育场。
祖莱基村
祖莱基村(Dzulekie)是一座村庄,距离科希马不远,坐落在山谷中,四周是原始森林,未受现代文明的过多影响。村里居住着少量安加米族人(Angami),是游客感受那加兰邦乡村生活的地方。
村子里有古朴的房屋和规划整齐的石板路,四周环绕着森林与稻田。在这里,游客既能体验乡村生活,也能欣赏近乎原始的自然风光。村子不大,适合步行游览。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安加米族文化,比如观看藤竹篮篓制作、织布过程,体验传统游戏,还能品尝当地美食。此外,村里的半常绿森林适合观鸟、赏蝶,也能开展自然徒步活动。
萨托依山脉
萨托依山脉是祖恩赫博托区仅存的原始森林之一。这片山脉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植被环绕。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灰腹角雉,这是该山脉中的一种珍稀鸟类。每年四、五月份,还能在这片山脉中看到珍稀的杜鹃花。此外,这里还提供露营和徒步旅行的设施。
科希马战争公墓
科希马战争公墓坐落在科希马市中心,是为纪念1944年4月在抗击日军入侵的二战中牺牲的盟军第二英国师士兵而建。当时,士兵们在副专员官邸的网球场区域、加里森山的战场上阵亡。这座公墓就位于当年的战场原址,站在这里能将科希马的全景尽收眼底。公墓环境静谧,由英联邦战争graves委员会维护。
在公墓的低处,一块青铜牌上刻着这样的墓志铭:“当你归家时,告诉他们我们的事,说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献出了今天。”
科诺玛绿色村庄
“科诺玛绿色村庄”项目耗资3千万印度卢比,由印度政府旅游部和那加兰邦政府旅游部共同资助,科诺玛是最古老的安加米村庄之一。
这个村庄位于科希马以西20公里处。村庄周围山坡上开垦出的梯田。这些梯田在不同海拔种植着40多种水稻。科诺玛人曾与英国入侵者进行过一系列战斗,最终在1879年著名的科诺玛战役中,他们的抵抗被镇压,随后与英国人和解。灰腹角雉是该邦的一种濒危雉类,受到科诺玛自然保护和角雉保护区的保护。这个保护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如今已纳入科诺玛绿色村庄项目。
贾普富峰
贾普富峰是那加兰邦的第二高峰,海拔3048米,位于科希马以南约15公里处。攀登这座山峰的最佳季节是11月到3月。在贾普富山脉,能找到世界上最高的杜鹃花树,它还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棵树高逾109英尺,最粗处周长超过11英尺。11月时,在贾普富峰的山顶看日出,是一种体验。
托费马旅游村
托费马旅游村距离科希马41公里,被旅游部选中,用于推广每年2月25日至27日举行的安加米族塞克雷尼节。塞克雷尼节是一个净化节日,围绕着净化村庄水井的仪式和典礼展开。人们相信,净化后的水可以洗去疾病和不幸。之后,节日庆典便拉开帷幕,一整天都有唱歌、跳舞和盛宴等活动。村庄还有一片保护区,人们可以在那里徒步,获得体验。
采米纽
这座城镇是许多那加部落向北迁徙、寻找新定居点和耕地的古老路线,是伦格马人的家园。废弃村庄的旧址,还有墓地遗迹、墓碑、破碎的陶器等,至今仍在诉说着几个世纪以来居住在这座城镇的人们的古老故事。这里为考古旅游和文物保护提供了场所,但由于轮耕(梯田)的每一个周期都会破坏一部分古老遗产,此类活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参考资料 >
About Nagaland.nagaland.2025-09-06
那加兰邦.apeda.2025-09-06
NAGALAND.nic.2025-09-07
那加兰邦地理.nagaland.2025-09-06
那加兰邦概览.archive.2025-09-06
那加兰邦基本概况——那加兰邦概览.nagalandgk.2025-09-07
关于那加兰邦.nagaland.2025-09-06
人口统计.nagaland.2025-09-06
纳迦人.nagalandgk.2025-09-07
云栖之地:探索祖口谷的神奇.nagaland.2025-09-08
Doyang Hydro Project.nagaland.2025-09-08
Dzulekie -Relax in the Lap of Nature.nagaland.2025-09-08
英勇的丝线在郁郁葱葱的山谷中交织.incredibleindia.2025-09-08
Some Facts and Figures on Development Attainments in Nagaland.uni-muenchen.2025-09-08
India : Nāgāland (visit information).confluence.2025-09-06
纳迦与阿洪姆.nagalandgk.2025-09-07
英国统治时期的纳迦.nagalandgk.2025-09-07
FORMATION OF NAGA HILLS.nagalandgk.2025-09-07
印度在致命爆炸后陷入困境.aljazeera.2025-09-07
Violence in Nagaland: Protesters attack government offices i .. Read more at: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articleshow/56938643.cms?utm_source=contentofinterest&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cppst.timesofindia.2025-09-07
Indian troops kill 14 civilians in weekend incidents, spurring demands for repeal of special powers.washingtonpost.2025-09-07
Festivals of Nagaland.nagaland.2025-09-08
那加兰邦的乐器.indianetzone.2025-09-08
History #2 – Origin of the word ‘Naga’.nagalandgk.2025-09-07
Migration of the Nagas.nagalandgk.2025-09-07
科诺玛战役.nagalandgk.2025-09-07
BATTLE OF KOHIMA.nagalandgk.2025-09-07
那加兰邦——动植物.myvillage.2025-09-07
Orchids of Nagaland, propagation,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 review.ehsst.2025-09-07
允许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而非母语:那加兰邦在语言辩论中的独特立场.indiatimes.2025-09-07
Documenting 150 years of Christianity in Nagaland.thehindu.2025-09-08
那加兰邦印度教穆斯林人口.census2011.2025-09-08
Nagaland scripts history in assembly election, elects 2 women candidates for first time.hindustantimes.2025-09-07
Nagaland gets its 1st women MLAs Read more at: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articleshow/98373779.cms?utm_source=contentofinterest&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cppst.indiatimes.2025-09-07
Who is Salhoutuonuo Kruse — first woman minister of Nagaland? 5 things.hindustantimes.2025-09-07
Development of Museums.nagaland.2025-09-08
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和管理.artandculture.2025-09-08
那加兰邦的报纸.nagalandgk.2025-09-07
Folk Dance of Nagaland.indianetzone.2025-09-08
Indian Textiles & Crafts Repository.vastrashilpakosh.2025-09-08
手工业.mokokchung.2025-09-08
关于那加兰邦犀鸟节的简要介绍.nagalandgk.2025-09-07
10 best tourist places in Nagaland.tourgenie.2025-09-08
Naga Heritage Village.nagaland.2025-09-08
Satoi Range.zunheboto.2025-09-11
Places of Interest.kohima.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