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军
来源:互联网

张胜军,男,出生于1968年6月10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胜军本科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之后,他获得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学位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张胜军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校政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张胜军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战略与大国外交等。2020年3月25日,张胜军作为100位中国学者之一,联名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应对新冠疫情。截至2025年10月,张胜军在《中国社会科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当代国际社会的法治基础》《全球治理的“东南主义”新范式》《全球性语境的文化命题》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10余篇提交中央领导、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联部等的资政报告获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

人物经历

1989年7月,张胜军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1994年7月,他获得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张胜军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 2012年,张胜军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张胜军曾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校政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授课程

张胜军主讲课程《研究方法论》《战后国际关系史》。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张胜军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战略与大国外交等。

学术成果

截至2025年10月,张胜军在《中国社会科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期刊发表《当代国际社会的法治基础》《全球治理的“东南主义”新范式》《全球性语境的文化命题》《全球深度治理的目标和前景》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10余篇提交中央领导、国家汉办、中联部等的资政报告获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

发表论文

仅收录展示部分,参考资料:

出版专著

仅收录展示部分,参考资料:

任职情况

仅收录展示部分,参考资料:

学术交流

2017年11月30日,张胜军出席在北京举办的“新时代”背景下的中美关系研讨会暨《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新书发布会,他认为美国的选举政治关乎美国的密码,其作为确立后的制度能产生秩序与原动力,还会与自由市场、大社会和小政府形成三角关系,对美国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裹挟的协同效应并贯穿其中产生影响。12月27日,张胜军出席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美人文交流: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课题结项会,在“中美人文、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交流”专题讨论中,发表了自己承担课题的研究成果及意见,还与其他专家分享了中美人文交流的理论基础、历史、现存不平衡之处,并探讨了城市外交作为克服该不平衡的有效机制的作用。

2018年6月28日,张胜军作为与会专家,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扩大开放与全球化趋势”主题研讨会,并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2020年3月25日,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的张胜军作为100位中国学者之一,联名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刊发《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应对新冠疫情,反对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回应欧美舆论中“甩锅”中国的论调。2021年8月17日,张胜军出席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政党外交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在第一节围绕“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主题参与座谈,强调了坚持政治自信和价值自信、讲好中国文明观和发展观的重要性,还在闭幕式上总结了百年变局中的三大“变”,即新冠疫情引发政党体制争议、气候变化后果加速显现考验国家领导力与政党组织力、美国霸权急剧衰落需要世界地理格局新整合。

2024年11月16日,张胜军出席第二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时代民间外交研讨会”,并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上海民间外交基地首席专家俞新天一道,就当前深入进行民间外交与百年变局下中国民间外交动力学问题进行主旨发言。2025年4月17日,张胜军受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以线上形式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并作题为“多极化变局中的中美竞争与中国外交”的专题报告。6月14日,张胜军出席了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重大攻关专项开题研讨会,在专家发言讨论环节提出,应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流”,把握理论中的“实然”与“应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在理论创新的溯源梳理基础上实现条理化、学理化、体系化,总结从中形成的中国自主知识。

主要观点

2022年2月,张胜军在《多边秩序的分层与网络化中国外交》一文中提出,当前世界秩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多边秩序呈现出基于自适应周期模型的四层分层样态,且层级并非固定不变,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二层多边秩序更具适应力和包容力,有望成为未来主流;面对这一新形势,中国外交应加快网络化进程,嵌入中观层次国际社会,赢得发展中国家支持并获取 “弱连带” 优势,同时明确中美竞争涉及社会、制度、多边秩序等多个领域,中国践行的国际秩序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自然秩序,无意对立或推翻西方秩序。

2023年9月,张胜军接受上游新闻专访,在访谈中他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建设发展分为“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并认为十年后将进入制度机制成熟完善的新阶段,指出平等、包容和与时俱进是“一带一路”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强调“一带一路”为“全球南方”提供了更公平参与全球化的机遇,是“全球南方”概念兴起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治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及体系改革提供了思路、方法和理论创新源泉。

2024年12月,张胜军在相关采访中指出直播带货存在权责归属不清、消费者举证难、违规主播易 “换号复出”、属地管辖原则难适配跨区域购买等问题,还认为应按用工事实认定网络主播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以保障主播劳动者权益,并建议有关部门、公共机构及行业协会等通过出台优惠举措、加强技能培养等方式支持网络主播人才健康发展。

2025年10月18日,张胜军教授应邀出席在燕山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北戴河区国际论坛,发表题为《国际体系转型中的全球治理》的专题演讲,他从系统动力学视角剖析当前全球治理的结构性挑战与变革路径,指出国际体系正从“单极”向“零极”乃至“多极”深刻转型,特朗普政府2.0时期政策加速了这一进程,全球进入“零极过渡期”,并提出三种多极化演进模式,批判了全球治理中“以家法取代国际法”等现象,呼吁构建具备“系统智能”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强调中国应注入正向结构性动力,在数字治理等领域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获得荣誉

仅收录展示部分

参考资料 >

张胜军.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5-10-29

在职教师.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2025-10-29

外交学院张胜军教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王国强研究员云端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10-29

张胜军教授在第二届“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北戴河国际论坛阐释国际体系转型中的全球治理新路径.微信公众平台.2025-10-29

100位中国学者联名致美国公开信:勿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百家号.2025-10-29

五峰讲堂(第4期):国际体系变革与中美竞争.燕山大学.2025-10-29

张胜军.中国知网.2025-10-29

张胜军.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学院.2025-10-29

遭遇欺诈维权被“踢皮球”如何让直播带货买得安心?.人大重阳网.2025-10-29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新书发布 专家热议“新时代”背景下的中美关系.人民网.2025-10-29

“中美人文交流: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课题结项会在我校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2025-10-29

理论专家齐聚 热议“中国扩大开放与全球化趋势”.百家号.2025-10-29

“政党外交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百家号.2025-10-29

第二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时代民间外交研讨会”简报.外交学院科研处.2025-10-2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重大攻关专项开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5-10-29

张胜军:多边秩序的分层与网络化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10-29

「高端访谈」北师大专家张胜军:“一带一路”是推动时代齿轮向前运转的力量.百家号.2025-10-29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