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恩将军
来源:互联网

奉恩将军是清代的一种爵位名称,其地位在奉国将军之下,是清代宗室十四等封爵里的最低一等,品级比照武官的正四品。

奉恩将军每年可得俸禄10两,此外还规定,每给一两银子,就搭配给一斛米。一、二、三等奉国将军的嫡子都要降级承袭为奉恩将军,其余的儿子(非嫡子)都需通过考试授予奉恩将军爵位。至于奉恩将军,因为已经没有更低的爵位可以降级承袭了,所以奉恩将军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只允许其中一人通过考试承袭奉恩将军爵位,其余的儿子不再授予封爵。顺治九年,朝廷规定奉恩将军冠顶的顶部镶嵌蓝宝石,冠顶中间的节状部分嵌着一颗小蓝宝石;腰带使用带有凸起花纹的金镶银圆形牌饰;补服上绣着虎的图案,其余服饰规制都和镇国公相同。

建立背景

清代对宗室没有实行封藩建国,强调“一统”天下。但同时对皇子和军功都实行封爵制,从分封亲王至奉国将军分为14等。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别。功封是有特殊功勋的被封为亲王,人数极少,可以世袭罔替;恩封是国有大庆市时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为不入等级的“闲散宗室”,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清代宗室的繁衍速度和数量都较明代为少,高级宗爵数量一直受到限制,拥有亲王、郡王衔的较少。据统计,清代开国只有8名世袭亲王即和硕睿亲王、礼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多尼、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多罗克勤郡王等所谓“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由于清代的这些制度,宗室没有造成对皇权多大威胁。

宗室爵位分级

清朝规定宗室爵位有十四等: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人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奉国将军的品级比照武官的正三品,奉恩将军的品级比照武官的正四品,他们的官阶等级都和朝廷中任职的普通官员(流宦)相同。

封爵途径

宗室人员中没有出任职官者,主要通过功封(宗室王公有勋绩而受封)、恩封(宗室近支而得封)、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出缺,由宗人府选其子嗣内优者,由皇帝决定承袭之人)、考封(亲王以下,除一子袭封外,诸子至20岁,例得推封。经过考试合格后授给一定爵位)等四种途径取得各种爵位。清代,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尼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豪格豪格、爱新觉罗·硕塞硕塞、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和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他们有用兵权、议政权和旗主权,而且“世袭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袭封。如果因故不能袭封,还准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权日益加强。雍正帝曾因其弟爱新觉罗·胤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称为“恩封”。清制规定,凡皇子年满15岁,则由宗人府奏请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暂停封授”,则隔五年再行奏请。于是,皇子照例均可获得封爵。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袭规定的爵位,这叫做“袭封”。

一、二、三等奉国将军的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都要降级承袭为奉恩将军;其余的儿子(非嫡子)都需通过考试授予奉恩将军爵位。至于奉恩将军,因为已经没有更低的爵位可以降级承袭了,所以奉恩将军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只允许其中一人通过考试承袭奉恩将军爵位,其余的儿子不再授予封爵;可从这些儿子里挑选品行出众的,上奏请求通过考试后,准许其享受云骑尉的俸禄。此外,乾隆十三年规定:宗室长子(清代宗室爵位中特定等级的子嗣)的妾所生的儿子,通过考试后授予奉恩将军爵位。另外,贝勒、贝子的妾所生的儿子,也一并通过考试可授予奉恩将军爵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对亲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减一级。例如,原来亲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为郡王,今改为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为贝勒,今改为贝子。康熙帝二十七年(1688年),又规定,应封爵者,在20岁要经过越南语满语)和马、步射的考试,优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级封爵;劣者,降两级。雍正乾隆,又进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例如雍正八年(1730年),制定了“王公以下嫡子考授例”。该例规定:亲王嫡福晋之子考试授封不入八分镇国公。郡王嫡福晋之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贝勒嫡夫人之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贝子嫡夫人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嫡福晋之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辅国公嫡夫人之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镇国将军嫡妻之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嫡妻之子,考授一等奉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嫡妻之子,考授二等奉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嫡妻之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奉国将军嫡妻之子,考授奉恩将军。停止奉恩将军嫡妻之子皆封的旧例,只准一子考袭。其余各子可参加考试,优者可给云骑尉俸。

乾隆八年(1743年)制定了“王公以下庶子考授例”。该例中的庶子,仅指宗室王公的侧福晋、侧室,包括妾媵所生之子。侧福晋和侧室的儿子,考封的爵位要比嫡子低一级或两级。而妾媵的生子则要低得更多。例如,亲王侧福晋之子只能考授二等镇国将军。乾隆年间对考试的等级又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马射、步射和满语三项全优者,方可授予应得之爵位。两优一平者降一级授封。一优两平或两优一劣则降二级授封。三项皆平或一优一平一劣者,则降三级授封。至于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三项皆劣者,则停封。令其学习,再行考试。若应封奉恩将军者,无爵可降时,要给以停俸的惩罚。应降一级者停俸两年;应降两级者停俸三年;应降三级者停俸四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进一步规定,凡考试与应封之例不符合者,不仅停封,而且此后永不准再参加考试。

俸禄标准

清代对于皇亲宗室的俸禄标准规定:亲王每年可得银子10000两,世子每年可得银子6000两;在宗室俸禄的18个等级里,最末一等的奉恩将军每年可得银子110两。此外还规定,每给一两银子,就搭配给一斛米。

服饰标准

奉恩将军的朝冠,顶部是雕刻着花纹的金质底座,底座中间装饰着一颗小蓝宝石,顶部镶嵌着青金石。他的补服(缀有标识品级的方形织物的朝服)前胸和后背都绣着虎的图案,其余服饰的规制都比照武官四品,只在衣服的下摆是四面开衩。腰带用金黄色,所有宗室都按这个标准使用,觉罗则用红色腰带。顺治九年,朝廷规定:奉恩将军冠顶的顶部镶嵌蓝宝石,冠顶中间的节状部分嵌着一颗小蓝宝石;腰带使用带有凸起花纹的金镶银圆形牌饰;补服上绣着虎的图案,其余服饰规制都和镇国公相同。

代表人物

金仲仁 (1886~1950),本名爱新觉罗·春元,北京人,演员、工小生,清代礼烈亲王后裔,世袭奉恩将军。自幼爱好皮簧戏,从张小山学戏,开蒙戏是《九龙山》的杨再兴。又从茹莱卿姚增禄学得《雅观楼》《石秀探庄》《雄州关》,并从曹心泉学得《贩马记》等戏。初为票友,常在翠峰庵、肃王府票房串演。入梨园行后,正式拜德珺如为师。他与王瑶卿交谊甚厚,在一起合作演戏多年。1950年,金仲仁被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聘为教授,与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马德成谭小培萧长华鲍吉祥、张德俊并尊为“九大教授”。他的及门弟子都以维字排名,有高维廉、苏维明、关维芳董维贤、洪维良、周维俊、王维秋、王维筠、朱维斌等。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李德彬、高金儒和中国戏曲学校的张春孝也是他的学生。

参考资料 >

奉恩将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0-22

金仲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9-15

抚东信息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