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县
来源:互联网

那坡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管辖,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该县东及东北部与靖西县相连,南及西南部与越南高平、河江市两省接界,西及西北部与云南省富宁县接壤。国界线长206.5千米,是广西陆上疆界线最长的县份之一,全县国土面积2231.11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8月,那坡县辖3个镇、6个乡。县城所在地为城厢镇。

那坡县历史悠久,古为百粤地,秦属象郡,宋置镇安峒。宋政和四年(1114年),镇安峒改为镇安州,元改为镇安路,明称小镇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流官,置通判称小镇安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称镇边县。民国时期沿用镇边县。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0月27日改称睦边县。1965年1月20日,改名为那坡县。

那坡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有煤、铁、钛铁砂矿、铝矾土、金、磁铁矿及饰面用的辉绿岩等14种,产地80处,勘查有储量的矿种11种,产地31处。那坡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麓,属中山地形。西北地势较高,向东南倾斜,以德隆坡为南北分界线。那坡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那坡县常住人口为171781人,与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共增加18095人,增长11.77%。2024年,那坡县生产总值(GDP)59.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3%。

历史沿革

那坡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古为百粤地。

秦地属象郡,未有建置。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属益州刺史南部郡句町县地(治今云南省广南县)。尚无建置。

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年),地属益州南部兴古郡,郡治在宛温(今云南省砚山县维摩镇)。尚无建置。晋朝咸宁元年(275年),地属宁州兴古郡,郡治在律高(今云南省弥勒市竹圆镇)。尚无建置。

南北朝地属南朝宁州西平郡(治今广西西林县西平乡)。尚无建置。

隋开皇元年(581年),地属南宁州总管府辖(府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尚无建置。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分岭南为东道和西道,岭南西道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及云南省东南部。

此时县地属岭南西道的羁地。尚无建置。

五代十国地属南汉州(今南宁市)的羁縻地。尚无建置。

宋皇五年(1053年),始建置,称镇安州(治今城厢镇北侧感驮岩),属邕州。政和元年(1111年),在镇安峒建右江军民宣抚司。政和四年(1114年),镇安峒改为镇安羁縻州,属邕州。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镇安土州改为镇安路。领安德、归顺、上映3个土州和下雷土峒,辖及今那坡、靖西市德保县天等县大新县等县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以镇安路住地僻远,废路,迁至废冻州(治今德保县),改立镇安府。今那坡称为小镇安。永乐年间(1403~1424年),镇安土府岑天保,奏请以次子岑志英分管小镇安地,授职土知州。属思恩府(府治今武鸣县)遥领。清乾隆八年(1743年),镇安土州改为土巡检司,属镇安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流官,置通判,称小镇安厅。光绪十二年(1886年),小镇安厅改称为镇边县,隶属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仍称镇边县,直隶于省。2年(1913年),八月,隶属镇南道(道治今龙州县)。16年(1927年),废道,改称镇南区。19年(1930年),属靖西民团区管辖。21年(1932年),属龙州民团区管辖。22年(1933年),属天保民团区管辖(区治天保县)23年(1934年),改属天保行政监督区。29年(1940年),改属第十一区(区治靖西县)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1942年),改属广西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12月至1951年6月,镇边县属龙州专区管辖。1951年7月,镇边县属百色专区管辖。

1953年4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镇边县更名睦边县。自10月27日起将镇边县改为睦边县。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专区。1956年3月2日,睦边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1958年1月25日,睦边县改属百色专区。

1965年1月20日,因毛泽东一句话“还是‘那坡’好!”而改名为那坡县。这是全国所有2800多个县中唯一由毛主席亲自拟定县名的县。

1971年,那坡县改属百色地区。2002年6月2日开始属百色市至今未变。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那坡县总人口170158人。其中:城厢镇45551人,平盂镇13251人,坡荷乡12386人,龙合乡16481人,定业乡11649人,德隆乡16141人,百合乡13535人,百南乡8212人,下华乡6271人,百省乡7977人,百都乡11765人,那隆乡6939人。

2005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76号)同意调整那坡县部分乡的行政区划:撤销下华乡,整建制并入百省乡,百省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那隆乡,整建制并入百都乡,百都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定业乡,整建制并入龙合乡,龙合乡政府驻地不变。

2018年,那坡县面积2231平方千米,人口约19万人。辖2个镇、17个乡:城厢镇、平孟镇坡荷乡、龙合乡、德隆乡百合乡百南乡下华乡百省乡百都乡。县政府驻城厢镇。

全县现辖3个镇、7个乡:城厢镇、平孟镇、坡荷乡、龙合镇、德隆乡、百合乡、百南乡、百省乡、百都乡。县政府驻城厢镇。

龙合镇是在2018年3月15月揭牌撤乡建镇\

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6月29日,那坡县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富宁县接壤。东从坡荷乡照阳关起,西至百都乡白云山止,横宽直线距离38公里;南自平孟镇汤那山起,北至城厢镇卡腊山止,纵长直线距离67公里。国界线长206.5公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陆上疆界线最长的县份之一,辖9个乡镇,全县国土面积2231.11平方公里。

县城所在地城厢镇距百色市254公里,距首府南宁市405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700公里,平孟口岸距越南高平48公里,距越南首府河内200多公里。

气候特征

本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为低纬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在20.2℃至21.4℃范围,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4.8℃,最冷月(元月)平均温度11.4℃,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5~6月份,历年极端最高温度达36.0℃(2012年5月1日)。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12月或元月,历年极端最低温度达-4.4℃(1975年12月30日)。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冬季常见霜,偶尔有降雪。历年平均降雨量在1388.3毫米至1551.2毫米范围,最多年降雨量为1875.2毫米(1968年),最少年降雨量也有995.5毫米(1967年),年均降雨日数(日雨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为153天,年暴雨以上降雨平均场数为4场,最多年份为8场(90年),历年日最大降雨量达166.5毫米(1968年8月8日)。由于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全年旱、雨季明显,雨季在5~10月,旱季11~4月。5~6月份多受西风带系统影响造成明显降雨,7、8、9、10月多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造成大(暴)雨和连续长降雨时段。历年4~10月降雨量占年总雨量的89.7%,而11~3月总雨量只占年总雨量的10.3%。雨季局部地区常出现洪涝灾害。冬春季常出现较严重的干旱,因此本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那坡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20.2℃至21.4℃范围,年降雨量在1388.3毫米至1551.2毫米范围。一年四季受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的影响,天气变化无常。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如按五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天,10℃至22℃为春、秋天,22℃以上为夏天,则历年平均春天有89天,夏天95天,秋天118天,冬天63天。

境内有两个不同的气候类型:南部的平孟、百合、百南等乡镇立春前后便可播种早稻和田玉米;北部的坡荷、龙合乡和城厢镇永靖、永平、合群、吞岭、弄力等则要等到惊蛰前后才能春种,农事时间相差两个节气。按平均海拔不同,全县大致可分为三个气候区:

低山气候区包括南部及北部定业一带,海拔5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6737℃至7539℃,夏长冬短,光照充足,极少霜,为炎热河谷气候。百南沿河一带,1965年7月极端最高气温达43.6℃,1974年1月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

中山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城厢镇、德隆乡的一部分地区,海拔500米至10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至20℃,如平均气温等于或大于10℃的积温为5720℃至6737℃,四季较分明,时有霜雪。1958年6月2日、1966年5月12日测得极端最高气温35.5℃,1975年12月30日,测得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

高山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坡荷、龙合乡和城厢镇的一部分地区,海拔1000以上,年平均气温低于17℃,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大雨10℃的积温为5065℃至5720℃,冬寒夏温,霜雪常见。1979年7月测得极端最高气温31.6℃,1974年1月测得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6℃。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1.7℃,日照1656.5小时,降雨量1258.4毫米,春季(2—4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低温阴雨甚至倒春寒天气,多数年份早稻插秧期雨量不足,发生春旱,春末常有局部冰雹发生。夏季(5—8月)气温高,7月至8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在25℃以上,最高达35℃以上,为一年中的最热期,雨量集中,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7月至8月中旬为暴雨和大风多发生期,历史上较大的洪涝灾害发生在此时期。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温逐渐下降,雨量明显减少。10月份多发生寒露风天气,雨季结束,易发生秋旱。冬季(12—次年1月),雨量少,仅占年总降雨量5%,气候温和,温度多在10℃以上,偶有霜冻

地质

那坡县山露的地层有中、上寒武系、泥盆纪、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那坡县除一些零星河床阶梯地外,没有出露大面积第三第四系地层。

由寒武系组成的坡荷背斜、由三迭系组成的下华—那孟向斜、坡酬—百坎向斜、戈造—那布向斜、宋平—定业盆地是那坡县地层褶皱的特征。

境内地层有偶:架街—仑亭—那并—岩益—栋英—百岩大断裂;百达—念照—弄内大断裂;那桑—德隆·威廉姆斯—清华—平孟大断裂;下华弧形大断裂;戈造—那布大断裂;妖皇山飞来大断裂;弄旺—上隆大断裂;规坤压性断裂,那桑—董保大断裂。

那坡县西部地区是基性火成岩活动区,从三迭系至寒武系都有基性火成岩活动。基性火成岩属印支期安定型基性火成岩侵入体和喷发岩,成岩盆、岩墙、岩脉状,由辉长岩、辉绿岩、橄榄岩石榴石透闪石阳起石、帘石等组成。已发现辉长、辉绿岩含有多种金属元素:铜、锌、钛、铅、锡、钒、铬、、锆、、、、钴、镉、镓、铂、钯等,其含量均为世界上同类型基性岩含量的15~40倍,铜、锌、钛、镍、、钴、镉、已达到工业开采要求。如百都接触带型热液铜锌矿床,马拔—岩林矽卡型热液铜锌矿床,百都河次生堆积钛砂矿,果巴变质型四氧化三铁矿床,文华锑矿,还有那桑铅锌矿带和上隆汞矿点。那桑、者仲、百林、隆平、中强、坡芽、政感、百都、坡酬、那布等地是一片有找矿远景意义的地区。

那坡县沉积岩主要矿产是:龙合二迭系风化堆积型铁铝矿;龙合忠合、平孟弄汤、果梨二迭系河山煤。

地形地貌

那坡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麓,属中山地形。西北地势较高,向东南倾斜,以德隆坡为南北分界线。南部岩层向西南和东南倾斜,北部岩层向北倾斜。境内,北部石山层峦迭嶂,中部、南部土山连绵起伏。城厢镇北部及坡荷、定业等乡,以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岩溶为主。南部包括德隆、百合、百南、平孟、下华、百省、百都、那隆等乡(镇),以土山为主,杂有山石。

植被

那坡县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区,植被资源丰富,代表性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常见的科有壳斗科八角科樟科、毛科、桦木科山茶科榆科卫矛科槭树科胡桃科防己科杜鹃花科木兰科金缕梅科龙脑香科无患子科肉豆蔻科、山竹子科、树科、桑科安息香科猕猴桃科、八角枫科清风藤科胡颓子科山矾科大果青扦科、远志科等。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德保苏铁、兰花、南方红豆杉、水杉穗花杉望天树百日青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蚬木、格木金丝李、海南粗、董棕短叶黄杉广西青梅观光木任豆喜树苏铁蕨等;灌木有余甘子野牡丹番石榴、番石榴、圆叶乌、盐麸木马甲子、杜鹃、木姜子等;人工植被有杉木王马尾松、桉树、女贞雅榕银桂、八角、油茶油桐、板栗、龙眼、荔枝、木菠萝、柑橘属等;竹类有吊丝球竹安吉金竹宁南方竹苦竹、楠竹、慈竹吊丝竹粉单竹等;草本和蕨类植物有黄茅根芒草、铁铁芒萁龙须草、野香茅、狗尾草井栏边草乌毛蕨等。

土壤

1991~2005年,共普查出土壤面积2241190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97%。其中普查水田65835.3亩,旱地104014亩,林荒地面积约2071341亩。全县土壤共有6个土类,14个亚类,35个土属,66个土种。其中耕地部分,水稻土有5个亚类,14个土属,29个土种;旱(耕型)有5个土类,8个亚类,12个土属,22个土种;林荒地土壤有4个土类,7个亚类,8个土属,15个土种。土类成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山地垂直地带土壤分布,区域性土壤分布,岩成性土壤分布。

水文

境内有地面河流35条,总长255.7公里,分别属左、右江红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集雨面积为217151公顷。很明显的暗河有5处。那坡县全年水总量15.5326亿立方米。正常年景12.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51亿立方米,地下水4.022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7.25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5亿立方米,地下水0.805亿立方米。全县水力理论蕴藏量6.55万千瓦,可开发量3.02万千瓦。至2000年已开发建成水电站59处,68台总装机容量8978千瓦。其中,全民所有制电站4处,12台机组,装机容量8360千瓦。全县年发电总量1900.24万千瓦小时,其中,县电网内电站年发电量1789万千瓦小时。百都河由西向东;北斗河则由东南向西;百合、下华河由北向南;劳水河(城厢河)则由南向北。分属左江、右江和红河水系。

自然资源

土壤分布

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

县内南部的平孟、百合、下华等乡、镇,赤红壤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但这种纬度地带性土壤在县内分布不很明显。其土层深厚肥沃,显酸性至微酸性反应,宜种植果树如香蕉、甘蔗、盐水凤梨、橡胶、荔枝及茶叶。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东北部龙合乡,零星分布有第四纪红土红壤,但面积较小。

山地垂直地带土壤分布

县内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为赤红壤——黄红壤——黄壤,一般海拔500米以下为赤红壤,500~1200米为黄红壤,1200米以上为黄壤。

区域性土壤分布

区域性土壤分布,同地形、母质、人为活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县内有三种区域性土壤分布。

低山丘陵区域土壤分布

平孟、百合、下华等乡、镇,海拔500米以下土坡丘陵地带的土壤组合为地带性土壤及耕地土壤,它们的分布规律是:赤红壤分布于广大的丘陵山坡,经垦植后形成的耕作土壤赤沙土、赤壤土分布于缓丘坡地,但没有水平或水平梯地分布。在河流第一阶地或第二阶地,主要分布有河流冲积物母质水稻土,河岸往上的两边山坡,则分布有砂页岩母质水稻土。在丘陵间的冲田或梯田常分布有潜育性水稻土,该区是那坡县主要的双季稻粮食产区。

砂页岩山区土壤分布

县内除龙合乡外,其余大部分属砂页岩中山地形区,一般海拔500~1681米,土壤分布规律是:黄壤分布于规弄山、巴熊山、上劳山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黄红壤分布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黄红壤红垦植后形成的耕作土壤如沙质黄泥土、砾质土、黄泥土等则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坡,山峡凹地。一般坡度15~20度,没有水平或水平梯地。种植玉蜀黍属油茶、八角、茶叶、柑橙、糖梨、衫木、松树等。在劳水河、那文河、德隆河、百合河百都河等沿河地带的第一阶地或第二阶地。主要分布有河流冲积物母质水稻土,在河流两边山坡的梯田上划分布有砂页岩母质水稻土,此外在山沟峡谷、冲弄、海拔较低的地方也分布有砂页岩母质水稻土,部分因地下水位高,冷泉活动频繁,光照不足,形成潜育性水稻土。该区除上述土壤分布状况外还有少部分为砂页岩覆盖生石灰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

石灰岩山区土壤分布

县内东北部龙合乡以及坡荷乡、城厢镇部分地区属石灰岩山区,植被面积少,南部、西南部百合、平孟、下华、百都等乡、镇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交界一带也是石灰岩山区,土壤分布为岩成性土壤及耕作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分布于石山的岩逢间或乱石间,连成大片无石灰岩的极少。棕色石灰土经垦植后形成的棕泥土、砾质棕泥土,砾石棕泥土分布于山坡洼地或窄长槽地或石逢间。土层浅薄,砾石多,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深,土性干燥。而与越南交界的石山去植被生长较好,县内的特种用材林就分布在这一带。在溶洞出水口及那定河沿岸分布有棕色石灰土母质水稻土河碳酸盐水稻土。但石山区水稻土面积是全县水稻土分布面积最少的区域。

行政区划

2000年,那坡县辖3个镇、10个乡:

城厢镇辖26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

平孟镇辖10个村委会。

坡荷乡辖13个村委会。

龙合镇辖19个村委会。

德隆乡辖13个村委会。

百合乡辖10个村委会。

百南乡辖8个村委会。

下华乡辖5个村委会。

百省乡辖8个村委会。

百都乡辖9个村委会。

那隆乡辖6个村委会。

2005年,3个乡分别并入龙合、百都、百省3个乡。

人口民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015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厢镇45551、平盂镇13251、坡荷乡12386、龙合镇16481、定业乡11649、德隆乡16141、百合乡13535、百南乡8212、下华乡6271、百省乡7977、百都乡11765、那隆乡6939。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那坡县常住人口为171781人。

经济

经预计核算,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1.7亿元,增长10.1%;财政收入完成3.06亿元,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2亿元,增长33.4%;工业总产值完成8.51亿元,增长6.12%;边境贸易总额完成17.6亿元,增长384.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8亿元,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2元,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5230元,增长15.0%。

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那坡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那坡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35亿元,增长8.3%。

2024年,那坡县生产总值(GDP)59.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86亿元,下降10.6%;第三产业增加值34.29亿元,增长5.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3%、14.9%和5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3%、-75.8%和132.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358元,比上年增长5.1%。

第一产业

2024年,那坡县粮食种植面积16791.59公顷,比上年增加32.57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4259.27公顷,增加10.11公顷;小麦种植面积191.27公顷,增加28.70公顷;玉米种植面积7639.74 公顷,增加17.12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987.58公顷,增加6.95公顷。薯类种植面积1760.11公顷,减少17.2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50.94公顷,增加58.19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33.24公顷,减少6.5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439.27公顷,增加180.36公顷。年末果园面积2824.24公顷,其中芒果园面积371.11公顷,柑橘属园面积1080.26公顷,香蕉园面积102.92公顷。年末实有茶园面积146.94公顷。年末桑园面积6720.82公顷。粮食总产量6.53万吨,比上年增加0.04万吨,增产0.6%。其中,夏收粮食产量0.70万吨,增产2.1%;早稻产量0.07万吨,增产0.8%;秋收粮食产量5.66万吨,增产0.3%。全年谷物产量5.88万吨,比上年增产0.4%。其中,稻谷产量2.81万吨,减产0.3%;小麦产量0.04万吨,增产18.4%;玉米产量3.02万吨,增产0.8%。大豆产量0.24万吨,增产1.6%。薯类(折粮)产量0.31万吨,增产4.6%。全年油料产量0.08万吨,比上年增产28.3%。糖料产量0.72万吨,减产3.8%。蔬菜产量(含食用菌)11.02万吨,增长4.4%。八角产量0.20万吨,增产0.3%。食用坚果产量0.04万吨,减产35.1%。园林水果产量2.61万吨,增长4.6%,其中芒果产量0.16万吨,增产6.6%。茶叶产量0.01万吨,增产5.3%。肉类总产量1.19万吨,比上年下降0.6%。其中,猪肉产量0.82万吨,增长1.4%;牛肉产量0.15万吨,下降6.9%;羊肉产量0.01万吨,下降5.5%;禽肉产量0.19万吨,下降4.0%。禽蛋产量0.20万吨,增长138.6%。全年生猪出栏10.4万头,比上年增长0.2%。年末生猪存栏7.57万头,比上年末下降2.1%。水产品产量0.08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0.06万吨,增长5.6%;捕捞水产品产量0.02万吨,下降1.3%。木材采伐24.1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1%。山茶籽产量0.50万吨,增产7.6%。

第二产业

2024年,那坡县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2.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9%。在规模以上工业[5]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5.0%;股份制企业下降23.9%;非公有工业企业下降26.2%。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6.0%,制造业下降33.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增长100.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4.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下降2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4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下降6.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下降58.3%,纺织业增加值下降46.7%,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加值下降26.6%。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0.4亿元,比上年下降2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504.2%;股份制企业下降20.0%;非公有制企业下降80.0%。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比上年下降166.7%,制造业增长10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去年持平。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8.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下降50.3%。

第三产业

2024年,那坡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14亿元,比上年增长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1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21亿元,下降1.4%;金融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4.9%;房地产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1.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7.04亿元,增长7.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4.9%,利润总额增长112.35%。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亿元,比上年下降1.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0.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下降1.1%,餐饮收入额下降2.0%。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针纺织品类比上年增长83.8%,鞋帽类增长83.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6.7%,汽车类增长35.2%,服装类增长28.6%,化妆品类增长26%,日用品类增长7.8%。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90.6%,烟酒类下降29.4%,饮料类下降20.9%,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10.4%,中西药品类下降4.8%。货物进出口总额1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7%。其中,出口113.27亿元,增长138.7%;进口0.75亿元,下降51.4%。进出口顺差(进口小于出口)112.52亿元,增长145.1%。对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114.02亿元,增长132.7%。其中,出口113.27亿元,增长138.7%;进口0.75亿元,下降5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42亿元,比年初增加6.42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42亿元,增加6.4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7.09亿元,比年初增加7.89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09亿元,增加7.89亿元。

文化

师公戏

师公在县内的渊源,尚未见文字记载,民间老艺人亦说法不一。锣圩镇一位84岁的老艺人说当地师公戏源流已有12代,至解放前夕他是第12代传人。马头乡一位老艺人说当地的师公活动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里面一位老艺人说师公原来并不是为丧事服务的,古代村民在每年一度的“打斋节”,即于十月或十一月举行庆丰收活动时,请师公艺人队在宗祠前面的广场上唱唱跳跳,以表喜庆,壮语称之为“斋众”。后来师公艺人也参与僧、道活动,成为民间祭神祈祷的巫师,使师公戏带上封建迷信的色彩。锣圩、灵源等地的老艺人则说师公活动历来都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解放前,县内部分村屯请师公做“斋众”之风相当盛行。解放后,做“斋众”的习俗废止,而师公的音乐、舞蹈艺术,经过吸取精华,推陈出新,逐渐搬上了舞台。50年代,县内始创作师公戏,用师公音乐作唱腔,用师公舞蹈作戏剧的表演动作,用师公打击的乐器伴奏。音乐旋律优美,鼓点节奏轻快,表演风趣幽默,活泼新颖,内容进步、健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1955年锣圩俱乐部根据民间传说编演七场壮语师公剧《万事不求人》,在县、地区文艺会演中,获得好评。60年代初期,师公戏不时在县内的一些舞台上出现。1966年至70年代后期,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师公戏被视为“糟粕”而销声匿迹,80年代初得以恢复。1981年,县文化馆创作师公戏《你不爱本爱》,由庆乐大队业余文艺队排练演出,后以该队为主体,加上府城、灵马公社的一些演员,组成该剧演出组,参加南宁地区业余文艺会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后又代表地区参加自治区业余戏曲文艺会演,获音乐一等奖、表演三等奖。1983年,县文化馆根据府城燕子岩的民间传说创作八场师公歌舞剧《勒依斩龙》,由县文工团设计音乐、导演及演出,参加南宁地区专业文艺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后代表地区参加自治区专业文艺调演(不评奖,给演出费500元)。此外,部分村业余文艺队亦不时自编自演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短小精悍的师公戏,在乡、村、县的文艺晚会上受到观众的赞赏。

丝弦戏

丝弦戏为县内的老剧种,俗称武鸣老戏,因用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与南宁及桂西流行的邕剧相似,在唱腔方面稍有差异,其音乐属皮黄声腔系统,另有本地丝弦曲牌。演出的剧目有“本路剧目”(该剧种特有的剧目)和“广路剧目”(与邕剧共有剧目)。县内丝弦戏戏班的活动大约始于民国初年。民国7年(1918年),陆荣廷请外地桂剧戏班到其公馆演出,同时请“大同乐”戏班演出丝弦戏。之后,府城、旧锣圩、旧陆斡等戏班相继上演丝弦戏。至20年代末,丝弦戏一直为县内盛行的剧种。30年代初期,粤剧传入县内后丝弦戏逐渐被淘汰。

粤剧

30年代初,粤剧冲击邕剧、丝弦剧,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大同乐”、“瑞园乐”等老戏班以及后来新组建的甘圩、濑坡、庆乐、龙英等业余戏班,既唱丝弦剧又唱粤剧。50年代中期,县内开始出现用壮语来演唱粤剧。在1957年的全县业余文艺会演上,粤曲壮语剧首次在县城舞台出现,由旧陆斡俱乐部演出。此后,陆斡、覃李业余文艺队分别由老艺人执导,也运用这种方式来表演现代题材。这种“粤曲壮语剧”唱腔、伴奏和表演程式搬用粤剧,唱词、对白数板、顺口溜使用壮语,很受壮民欢迎。

壮族山歌剧

解放初期开始在县内出现。为宣传中心工作的需要,一般为群众自编,用壮族山歌的形式来表演有故事情节的小节目,除了山歌演唱,对话、道白也大都用壮族山歌快板式,语言生动形象,民族特色浓郁。50年代期间,宁武乡唐村业余文艺队曾把粤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成壮族山歌剧演出。80年代以来,旧陆斡、四育、合耸、腾翔、文桐、覃李等村的业余文艺队均有山歌剧节目上演。

采茶戏

解放前,县内各地业余采茶戏活动十分活跃。各乡都有几支采茶戏队伍,均为民间组织。每年农历八月至来年春节,到村屯巡回演出,节目有故事说唱、唱十二个月农活、送花祈福、拜年祝寿等,歌舞并茂。由于地域差异,各地演唱的曲调风格有所不同,但表演形式基本相似。有茶官、茶娘(旦)、丑角等角色。所用道具因表演内容而异,一般有花扇、花篮、灯笼、花束和彩绸带等。乐器有锣鼓、小等。表演程序:一般先由茶官双脚一跃,然后一脚顶立,右手拿着一把纸扇左右摇摆,上场领唱采茶歌,随后茶娘(旦)接上唱十二月茶歌,边歌边舞,每唱完一个月的采茶歌,就两脚参差踏步前进,两演员互换位置。1986年县文化馆举办一期采茶戏骨干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十几支业余采茶队骨干40余名。1990年,全县业余采茶队共14支200余人。

社会

科学技术

2024年,那坡县三种专利获授权102件,比上年下降15.7%,其中发明专利33件,下降3.1%。截至年末,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06件,增长3.0%。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2亿元。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指全县获得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实验室)0个,国家级检测中心0个,自治区级检测中心0个。累计完成产品认证企业个数(有效期内)11个。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416台(件)。累计制、修订地方标准数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0个。

教育事业

县内办学始于何时无考。明代嘉靖年间成为思恩府治所驻地后,教育事业成为周围10来个县(土司)的中心。明代建有涿州学宫、书院和社学,民间办有私学。清代沿之,并创建3所义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中学堂1所,小学堂31所。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校40所、国民基础学校318所、分校2所,共361所。抗日战争时期,在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仍先后创建3所私立初级中学,小学亦有所发展。民国38年,全县有中学5所,在校生初中1114人、高中120人;小学校620所(含教学点),在校生21000人。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各级学校,入学人数增多。1950年,全县小学校有639所(含教学点,下同),在校生22392人;中学5所,在校生1338人。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入学剧增。1953年,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2167人、47055人,是1950年的1.62倍、2.1倍。1958年搞“大跃进”,学校教育混乱。1959年贯彻自治区党委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适当发展”的方针,学校工作趋于正常。“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战线灾难深重,全面停课。70年代初复课,秩序亦极不正常,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9年以后,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调整学校布局,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80年代,进行处理“文化大革命”和历史遗留问题,共复查教职工的案件576件,经甄别,属于冤假错案531件(人)。其中,反“右派”斗争被错划94人,“四清”运动被错判3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判340人,其他运动被错判64人,全部给予平反。1990年,全县有公办小学820所,公办初中37所、高中(含高完中、职高)6所,民办中学17所。是年,小学、初中、高中的在校生分别为74658人、21007人、4445人,各为1949年的3.56倍、18.86倍、37.04倍。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业余教育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2024年,那坡县普通高中招生1378人,在校生3823人,毕业生957人。普通初中招生2547人,在校生7681人,毕业生2598人。普通小学招生2411人,在校生15122人,毕业生2571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5545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2%。

卫生医疗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截至2024年末,那坡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5个,其中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个,村卫生室1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61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96人,注册护士55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38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399张,其中医院870张,乡镇卫生院529张。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那坡县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0个。全县共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广播电视台27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0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4.02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年末共有档案馆0个,已开放各类档案0万卷。

社会保障

截至2024年末,那坡县参加城镇职工(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37万人,增加0.1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71万人,减少0.25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3万人,增加0.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19万人,减少0.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7万人,增加0.03万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1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7万人,增加0.04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0.3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07万人,增加0.003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21.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5万人。共有2.75万人次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6.09万人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2万人次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基金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0.14万人,减少0.02万人。共有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4个,床位240张,收养48人;为儿童提供救助收养服务的机构0个,床位0张,收养0人。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旅游

虎跳峡景区

俗称老虎跳,位于那坡县百省乡贵港新村与百南乡上盖水电站之间的那孟河畔,东兴市至那坡沿边三级柏油路穿越其中,交通便利,可衔接那坡县及广西中越边境公路旅游带各景区区域旅游网。

老虎跳景区属砂页岩层断裂带中山地貌类型,中间夹杂少量石灰岩石山,山峦连绵,沟谷幽深,地形复杂。该景区的旅游资源特色是“边陲天堑,峡谷画廊;边关风俗,苗族风情”,拥有险峻幽深的溪河峡谷,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及特色是明显的苗族风俗与动听的民间传说典故等,融“山、水、林、峡、边关民族风情”于一体,具有雄、险、奇、秀、幽、野等景观特征,是边境公路旅游带上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生存型自然山水风景区。

弄平古炮台

弄平古炮台位于那坡县平孟镇平孟村弄平屯附近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上,与边境线直线距离不到200米。它建在一座三面悬崖陡壁,只有一面用人工开凿的羊肠小道通向山顶。炮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兴市至那坡广西壮族自治区沿边三级柏油路在山间盘旋。该景区与那坡县城距离78km,与平孟镇政府及平孟二级口岸距离2km,是广西中越边境公路旅游带上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重要景点之一。

弄平古炮台,是清代广西提督苏元春于光绪22年(1896)建成的边关战地防御遗迹,也是苏元春在广西边境上构筑的165个炮台中施工难度最大因而最后竣工的一个。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传统教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壮民族风情园

为彻底改变吞力贫穷落后面貌,展示黑衣壮这一神秘族群悠久绚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2002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吞力寨黑衣壮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挖掘,建设民族风情园。园中有杆栏式建筑、民俗服饰、山腔民调、婚丧嫁娶等传统文化,染织、酿酒、捶布等互动活动。2002年以来,吞力黑衣壮民族风情园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吞力人已经摆脱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他们学会了用普通话和游客进行交流,利用自己独特资源制作销售旅游产品。

白云山原始森林

白云山原始森林公园位于平孟镇西南部,距平孟镇府所在地23公里,东兴至那坡贴边三级柏油路紧贴林区而过,林区南部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25公里,境内山脉呈南北走向,山谷幽深,悬崖陡峭,海拔800-1200米。林区总面积40875亩,森林覆盖率85%以上,属喀斯特地貌,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8.7°C,降水量1422毫米。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然保护区。林区以砚木混交林为主,是那坡县砚木的主要产地之一。常见的树种有黄牙果、朴树、石山樟、类、原壳桂、黄杞、短叶黄杉等,有些树龄已逾千年。药用植物以花椒蕴藏量最大。油料作物有油瓜、乌榄、蝴蝶果等。栖息的珍贵野生动物主要有蟒蛇、穿山甲、猕猴、林鹿、水鹿、大灵猫、小灵猫等。

获得荣誉

2021年8月27日,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的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参考资料 >

那坡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2024-09-25

人口状况.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2024-09-25

2024年那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2025-09-13

行政区划.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2025-07-09

那坡概况.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2024-02-22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2-23

历史沿革.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2024-02-22

自然资源.黑衣壮故乡广西那坡县人民政府.2024-02-22

那坡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2024-02-22

那坡县历史沿革...2017-07-20

百色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百色市公报 - 广西百色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百色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6-02

2016年那坡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知县网.2016-10-11

广西脱贫取得决定性成就!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新闻网.2020-11-20

那坡县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广西百色那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7-13

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公布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1-08-29

抚东信息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