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卡族,是非洲东北部南苏丹共和国的第一大民族,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的中支,使用丁卡语,主要居住在南苏丹白尼罗河流域,多信万物有灵,部分人信奉基督教,丁卡族人人口超过150万。
10世纪前,丁卡族就已在南苏丹这一地区生息繁衍。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牛、羊,逐水草而居;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玉米、高粱、烟草和蔬菜等;沿河滩居住的,则以捕鱼为生。还有少数人在种植园或工厂、矿山劳动。仍沿用部落组织,部落内部按父系分成若干群体,每个群体组织严密。男子进入成年,要举行严格仪式。15世纪前,丁卡族占据苏丹中部的杰济拉地区,在受到来自北方奴隶掠夺的威胁后,他们被迫迁向南方,在迁移途中因争夺领地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居住在琼莱州的当代丁卡族被分为北部和南部集群。南部的丁卡族与北部的丁卡族被洛乌—努尔人和加瓦尔—努尔人的领地分割开来,这是由努尔人在19世纪的侵略过程中造成的。从1960年代初开始,在丁卡族迁往雨季居住地时,南部的穆尔勒人便会在此抢夺他们的牛,这也引发了二者的冲突。直到2020年2月初,丁卡族和努尔族地方武装领导人在波克塔普(位于杜克县)会面,双方决定暂时搁置两方的对立,以便对穆尔勒族采取联合行动。
丁卡族是非洲最具民族特色的部落之一,也是接触西方生活方式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世界全部集中在牛上,牛对丁卡人来说也具有宗教意义,牛是首选的祭祀动物;此外,牛还作为族人的婚姻习俗聘礼。
名称由来
丁卡是由外来者发明的,没有人知道这个词的起源。被称为“丁卡”的人实际上称自己为“Muonyjang”或“Jieng”。在丁卡人中,只有受过教育的少数人知道他们被称为丁卡。丁卡一词的发音源于术语或名称Deng。人们实际上称自己为“Muonyjang”,意思是人民的人民。
而关于“丁卡”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理论,其一是随着白人的入侵或对非洲的瓜分,一些白人探险者从北方进入了希卢克王国。他们受到欢迎并被带到希卢克国王面前。在宫殿里,白人探险者遇到一名男子,他用一种不同于当地土著人的语言与另一名希卢克男子交流。白人很好奇他的族群,于是问他来自哪里。由于语言障碍和翻译不准确,这个人以为他们在问他的名字,因为这是南苏丹族群遇到陌生人后的习俗。他告诉他们,他的名字叫“邓卡克”。这家伙很可能是来自尼罗河上游北部伦克的东佐尔或尼尔。白人误以为这个名字是这个族群的名字,由于发音困难,就简单地把它写成“丁卡”,这成了这个族群的英文名。
其二为欧洲探险家到达了现代阿卜耶伊争议地区的基尔河,发现有人在捕鱼,有人则赤身裸体地在河岸边走动。翻译叫来他们,问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回答说,他们来自“Wut Diing Kang”,意思是 Diing Kang社区,Diing Kang是当时他们的最高酋长。吉恩人,尤其是在巴尔加扎勒,通常用他们传统最高酋长的名字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欧洲人取了这个名字,由于发音困难,他们把它误认为“丁卡”,任何说类似语言的人都被称为丁卡人。
阿拉伯人称其为“Jiengge”、努尔人称其为“Jaang”、希鲁克人称其为“Jango”。20世纪西方著名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形象地称之为“巨人”。据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学家考证,丁卡人属于尼格罗人种中的尼洛特类型,因为尼罗河中上游流域为其发祥地,所以也被称为“尼罗人”或“尼罗特人”。
历史沿革
早在10世纪前,丁卡族就已在南苏丹这一地区生息繁衍。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牛、羊,逐水草而居;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玉米、高粱、烟草和蔬菜等;沿河滩居住的,则以捕鱼为生。还有少数人在种植园或工厂、矿山劳动。仍沿用部落组织,部落内部按父系分成若干群体,每个群体组织严密。男子进入成年,要举行严格仪式。
15世纪前,丁卡人占据苏丹中部的杰济拉地区,在受到来自北方奴隶掠夺的威胁后,他们被迫迁向南方,在迁移途中因争夺领地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居住在琼莱州的当代丁卡人被分为北部和南部集群。北部集群位于白尼罗河以南及其与索巴特河(Sobat)的交汇处,包括鲁翁(Ruweng)、鲁特(Rut)、霍伊(Thoi)和卢埃奇(Luaich)—丁卡人。这些丁卡人被统称为帕地昂(Padeang)—丁卡人。他们的领土目前从霍尔(Khor Fullus)向西延伸,穿过阿塔尔河(Atar)支流到范加克镇(Fangake)附近。他们与努尔人和白尼罗河北岸的希鲁克人(Shilluk)接壤。(东部)恩戈克—丁卡人(Ngok Dinka)与上尼罗州接壤。这部分丁卡人所占有的雨季定居点和旱季放牧点之间的距离非常短,不易因长距离季节性迁徙而与其他族群产生冲突。
南部的丁卡人与北部的丁卡人被洛乌—努尔人和加瓦尔—努尔人的领地分割开来,这是由努尔人在19世纪的侵略过程中造成的。南部丁卡人集群包括霍尔(Ghol)、尼亚翁(Nyarweng)、东特维克(Twic)和博尔—丁卡人。这部分丁卡人居住在杰贝勒河(Bahr el-Jebel)附近,这为他们提供了在旱季可供使用的牧场,也即旱季放牧点(toic)。然而,长时间降雨引发的河流水位上涨可能会将牧场淹没,这迫使博尔—丁卡人继续向南迁移,迁往适宜在雨季居住的蒙达里地区(Mundari)。但是从1960年代初开始直至现在,在丁卡人迁往雨季居住地时,南部的穆尔勒人便会在此抢夺他们的牛,这也引发了二者的冲突。
19世纪和20世纪之前,丁卡人和努尔人的关系既存在冲突,又有合作,他们在彼此迁移的过程中就发生了争夺领地的战争,也包括争夺牧场、水源和偷牛。但是在英国和阿拉伯入侵苏丹期间,努尔人和丁卡人也曾联合起来对抗外国侵略者。在18和19世纪之前,丁卡人和努尔人有着共同的纽带。丁卡文明在近几个世纪中扩展到该地区,大约在公元1500年。19世纪中叶,丁卡人保卫了他们的土地,抵抗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的入侵,并抵制奴隶贩子试图让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的企图。20世纪50年代,苏丹内战的开始,加速了原本社会政治结构的瓦解,部落首领的权力在持有现代武器的青年面前不再奏效。自内战开始以来,洛乌—努尔人一直在侵占丁卡人的家园。
1991年,苏人运内部的加朗派(丁卡人)和马夏尔派(努尔人)之间的政治分裂演变成了族群战争。导致无辜的丁卡人和努尔人儿童、妇女、老人死亡,财产被掠夺,并造成丁卡人和努尔人之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抢牛冲突。此外,1991年政治分裂的后果在丁卡人和努尔人之间播下族群间仇恨的种子。当时马夏尔(努尔人)等苏人运的高级官员,从该组织中分离出来,组成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纳绥尔派(SPLM-Nasir),要求驱逐苏人运创始人加朗(丁卡人)。他们指责加朗实施“独裁统治”。出乎意料的是,马夏尔将这次政治分裂转向了种族政治,并宣布约翰·加朗和他的丁卡族群成员在苏人运内部排挤其他族群。马夏尔开始招募努尔人青年,以扩充实力对抗加朗派,纠正苏人运内部的“丁卡化”。这一行动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在马夏尔的指挥下,数千名努尔青年突然袭击博尔—丁卡人,杀害数千名平民,使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并且烧毁房屋,掳走牛群和其他牲畜。种族政治的复活,特别是在努尔人、丁卡人中间,甚至在一些穆尔勒人中,造成了种族仇恨,并在当前以不同形式的敌对行动表现出来。
2013年,苏丹爆发内战,独裁统治再次被实施,导致数万平民死亡。2020年2月初,丁卡族和努尔族地方武装领导人在波克塔普(位于杜克县)会面,双方决定暂时搁置两方的对立,以便对穆尔勒族采取联合行动。
人口分布
人口构成
21世纪初,丁卡族人口超过450万,分为几个独立的社区,每个社区的人口为1000至30000 人。这些部落根据地理、语言和文化因素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族群,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加尔族、阿利亚布族、博尔族、雷克族、特维克族(Tuic、Twi)和马鲁尔族。2015年,丁卡族人人口超过150万。
区域分布
丁卡人居住在苏丹南部的广阔地区,尼罗河泛滥时,这里便会形成季节性沼泽地。由于内战,大量丁卡人从苏丹南部迁往苏丹北部首都喀土穆,以及肯尼亚、乌干达、欧洲和美国。尽管如此,他们主要分布在几条溪流和小河沿岸的大片地区,集中在苏丹东南部的上尼罗河州,并延伸至埃塞俄比亚西南部。
宗教信仰
南苏丹的丁卡人信仰一个世界性的神,他们称其为“Nhialac”。他们相信“Nhialac”是万物的创造者和赐予者,但他对人类事务不感兴趣。人类通过精神媒介和被称为“yath”和“jak”的生物与“Nhialac”交流,这些生物可能受到占卜师和治疗师进行的各种仪式的影响。丁卡人也相信死者的灵魂将成为今生精神领域的一部分。他们不信仰皈依伊斯兰教,但他们对基督教传教士的劝说却相当接受。牛对丁卡人来说也具有宗教意义,牛是首选的祭祀动物;不过,有时也会宰杀绵羊作为替代品。由于尼亚拉克距离太远,无法与人直接接触,因此可以向亚特和贾克献祭。在丁卡人的宗教思想中,家庭和更广泛的社会互动是基本价值观。
语言
丁卡人说一种尼罗河语言,这种语言属于尼罗-撒哈拉沙漠语言的东苏丹分支,与努尔语密切相关。语言学家将丁卡语描述为尼罗河类别中一个重要的非洲语系。丁卡人的语言分为五种主要方言,这五种正式语言被称为东北方言、西北方言、东南方言、西南方言和中南方言,所有这些名称都涵盖了丁卡语的所有已知变体。丁卡人拥有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现实;据了解,仅牛就有400多种词汇来描述它们,如,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疾病以及它们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文学是丁卡文化的一部分,为他们提供娱乐。
文字
丁卡的文字主要建立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20世纪早期出现了一些变体,普遍使用的字母是:a ä b c d dh e ë ɛ ɛ̈ g ɣ i ï j k l m n nh ny ŋ t th u w o ö ɔ ɔ̈ p r y,然而,这些字母却有不同的写法。
民族文化
迁移
在英国人入侵之前,就像许多其他南苏丹部落一样,丁卡人并不以社区为单位居住,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四处游荡,和蒙达人一样,住在临时宅基地里,饲养牲畜。宅基地通常由1到2户人家组成,最多可容纳100户。后来,英国的行政中心周围建立了小镇,每个丁卡村庄都由一个或多个大家庭选出的领导人管理。男人睡在泥顶的牛圈里,而女人和孩子则睡在屋内。早些时候,宅基地的位置允许在全年都能获得牧场和水源的范围内流动;今天,永久性社区现在发展在尼罗河泛滥平原上方较高且有充足灌溉水的地方。在这片高地上,妇女和老年男子照料庄稼,而年轻男子则随着河水的涨落而上下迁移。
一夫多妻
尽管许多丁卡族男子只有一个妻子,但一夫多妻制对他们的习俗来说还是不错的。丁卡族必须与氏族外的人通婚(外婚制),这有利于丁卡族人口之间的团结。亲属团体与指定的血统团体相连,每个血统团体都由一个图腾代表,妻子离开自己的血统团体,加入丈夫的血统团体。新郞的家人支付一笔“聘礼“来使两个氏族之间的婚姻关系圆满。寡妇及其子女从利未拉特婚姻中受益。合妾的所有子女都一起长大,具有强烈的家庭意识。合妾为所有孩子做饭,尽管每个女人都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但合妾为所有孩子做饭。
饮食
丁卡族的主要饮食为鸡肉和牛肉,除了鸡肉和牛肉,丁卡人也吃鱼、喝小米粥。他们常把牛奶与小米混合,做成稠糊,这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服饰
丁卡人在他们的家乡村庄里穿着简单。除了脖子或手腕上的珠子外,成年男子可能完全赤裸。妇女通常穿着简单的山羊皮裙子,尽管未婚的青春期女性通常也是赤裸的。丁卡人越来越流行穿衣服。有些男人会穿穆斯林旗袍或短外套。
装扮
丁卡人将煮熟的黄油制成的油涂抹在身上,以修饰和美化自己。他们在身上雕刻装饰图案。他们剃掉牙齿以求美丽,并使用牛粪灰来驱赶虫子。男人用牛尿将头发染成红色,而女人则剃掉头发和眉毛,但在头上留一个发。
艺术
丁卡青年舞很有特色。男孩模仿牛角起舞,女孩穿着五彩串珠胸衣与腰饰。珠子的色彩与编织方式往往暗示着婚嫁信号——这是无声的“爱情密码”。歌声、舞蹈、牛和美味的鸡汤交织在一起,丁卡草原上的浪漫既质朴又热烈。
象征符
每一个丁卡氏族都会确定一种动物,鸟类,植物或者其他符号,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祖先。每个氏族的所有成员都特别尊重自己的象征符,如果象征符是一种动物,他们就不会宰杀它们或吃它们;如果是树或者是其他植物,他们就不会将其砍烧。
成年礼
收获的季节是少年们举行成年礼的时节。每个男孩的额头都会被刻上六道水平线,宣布他有结婚的资格。将要接受成年礼的男孩子被带到一个住处接受长者的祝福。然后仪式师将他们带到附近的高粱地里。每个男孩在自己面前的地上挖一个小坑用来接血,他们的父母无动于衷的在旁边观看。仪式师用刀在男孩的前额上划一道横线。如果喊疼或者是动了一下导致线不直,这个男孩将遭受终身的鄙视。
婚俗
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丁卡族部落的姑娘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掉,放上、姜、葱、蒜等佐料清炖,然后盛在小盒里摆到场坝上去卖,等待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对象时,姑娘会加倍地要钱,小伙子见此情景,就会知趣地离去。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如意的小伙子,姑娘会羞怯地低下头,躲避着小伙子的目光。于是,二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村子里。
婚姻
丁卡族的男人一旦遇到了喜欢的女孩并确认她属于别的氏族,他必须先征得家人同意。如果他们支持,下一步,他就会去拜访女孩的家人,表示他是认真的。他的行为必须表示出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也要向对方表示他的家人同样值得尊重。为了得偿所愿,他通常会带两三个朋友一起去,有时甚至可能带上自己最喜欢的牤牛。当然,如果真的要结婚,聘礼是牛。
象征
丁卡人结婚的聘礼是牛;内部争端的赔偿物是牛;当然,食物的来源也是牛,连起名也是根据牛,部族人家的贫富是通过牲畜的数量多少来衡量的。牛对丁卡族人说来,是他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丁卡人有一句俗语说:“后找老婆先找牛。”因为,一个没有牛的男子是无法娶到妻子的。在当地,男子娶一个妻子,至少要给女方父母十五头母牛和五头公牛。丁卡人爱牛如子,每天傍晚,牧人把牛赶进圈里或拴在木桩上,然后在牛旁边点燃牛粪和禾本科杂草,升起缕缕青烟使牛免受纳蚊的叮咬。
政治地位
南苏丹的丁卡人大多自给自足,不受当地政治运动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统治苏丹期间确实与他们交战过,并经常与邻近民族发生战争,例如他们与阿图特人争夺放牧区。除此之外,他们通常不参与国家政治。20世纪末21世纪初,北非阿拉伯人和南非非洲人之间的斗争要求,使丁卡族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加入苏丹中央政府的军事和政治反对派,推动南苏丹独立运动。
苏丹副总统约翰·加朗·德马比奥是丁卡人,1983年,成为反叛的苏丹人民解放军领导人,带头与苏丹人进行武装斗争。苏丹非洲民族联盟创始人威廉·邓尼亚尔是另一位丁卡独立斗争领袖(SANU)。后来,苏丹南部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长期干旱和饥饿使情况雪上加霜。虽然定期停火和调解尝试缓解了局势,但直到1910-11年才达成最终解决方案。在联合国和其他组织斡旋的停火协议下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后,南苏丹于 2011年7月9日成立。
参考资料 >
丁卡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27
Opinion | The Dinka myth: How a South Sudanese ethnic group lost identity.radiotamazuj.2024-09-22
The Dinka of south Sudan.labaafrica.2024-09-22
在南苏丹邂逅“草原巨人”.百家号.2025-10-27
爱牛如子 与世隔绝的丁卡人 [ 2007-02-08 16:27 ].中国日报网.2024-09-22
揭秘世界各地鲜为人知的奇特民族(9/16).凤凰时尚.2024-09-22